撰文/ 孟 為編輯/ 張 南設計/ 師玉超
一封來自長安的律師函和一封來自吉利的回應聲明將還在熱度中的吉利銀河再次推上了輿論頂點。
2月27日,長安汽車委托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發函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指出2月23日吉利銀河新能源戰略發布會上發布的吉利銀河“銀河之光”原型車存在大量與長安汽車概念車、量產車類提供之處,涉嫌侵犯長安汽車知識產權,要求停止相關侵權行為。
(相關資料圖)
次日,有好事者將吉利銀河概念車和長安深藍、UNI系列多個車型進行對比,并引發了網絡上車型是否抄襲的廣泛爭論。
當天下午,吉利汽車發布聲明稱,該律師函內容嚴重失實,誤導公眾,對品牌和商譽造成嚴重損害,強調銀河之光為吉利原創設計,完全不存在抄襲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產品基于吉利SEA浩瀚構架正向設計開發,在設計上延承了吉利獨特的“漣漪美學”,有這獨立且完整的設計理念體系。同時,吉利之光創新性地運用了以“西湖山水”為靈感的獨特設計符號,并融入了吉利獨有的智能技術等。
汽車商業評論就此事詢問了多位業內汽車設計師。
業內人士表示,首先,長安和吉利引發爭議的車型都出自同一設計師之手,雖然可能有欠考慮之處,但其中抄襲與否很難論斷,個中的競爭和恩怨也難以評說。
其次,從專業設計師的角度來講,關注的點也和公眾有很大的差異。
“大眾判斷是否抄襲一般都是通過某種形狀或者是某種圖案來判定的。事實上,在汽車設計師的整體設計過程中,形狀和圖案是處于比較低的層級和位置,設計師更加關心的是整車的姿態、整車的曲面關系、形態語言、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和動靜之間的韻律是什么。而這樣的思考往往只有設計師自己心里知道,兩款車的設計理念或者思考內容是否相似,你幾乎沒有辦法判斷。”汽車商業評論專欄作者常冰表示。
同時,也有人表示,網絡上流傳的對比圖嚴重誤導了吃瓜的群眾。
“對比圖中將車身分為紅色區域和白色的區域,兩個色彩之間的邊界線就會變成特別搶眼的車燈線,但是實際在真車上是不存在這樣的分界線的。作為一個每天和設計打交道的人,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塊圖和色塊,讓你覺得很相似,或者也可以完全不一樣。”一位汽車設計師說。
因此,對于本該攜手向上的兩家中國品牌卻因為一款概念車的設計而引發紛爭,背后除了能夠看到殘酷的市場競爭外,我們更應該問一下,為什么欣欣向榮的新物種智能電動車,如此迅速地走入了設計同質化的窘境和尷尬?
設計之困
事實上,除了這次的吉利和長安設計之爭,蔚來ET7、智己L7、飛凡R7以及威馬M7等車型的設計就曾被拿在一起比對,它們在設計風格甚至車身姿態上也被認為幾近相似。
有人說,燃油車從每個品牌極具個性化和擁有獨特的家族設計語言到走向同質化,用了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而電動汽車從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到今天,只不過區區十載,就已經進入到了同質化的競爭中。
常冰告訴汽車商業評論,電動車的設計同質化之所以如此之快,塑造自己的品牌個性越來越難,從更宏觀的角度講,有三個因素:
首先,汽車普及化,大眾化,價格越來越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車的工具屬性變得更強,它代表的社會地位、個人審美的屬性在相應變弱。
其次,法規越來越嚴格。歷史上,設計師認為的很多美學經典以及極具個性的設計,在今天的法規環境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甚至是違法的。這就對設計有了更多、更強烈的約束。
比如可以翻折的前車燈,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發展中被踢除出了汽車設計之外。
第三,技術同質化。
回到之前燃油車為什么用了100多年才走入同質化,而電動車更快的話題。因為歷史上不同地域的汽車設計,帶有各地的特色,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
法國車,美國車,日本車,這三種車你是不可能混同的,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有各自的鮮明的風格。
但在這個背后,一方面是設計師的風格不一樣,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關于技術、關于車的架構、裝備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用各自不同的思路去解決人關于車的需求。
因此,最后的技術和思路不一樣,導致最終表現為造型的時候,外在的審美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而現在的情況是,汽車的架構,制造技術,功能裝備,在電動車時代,這三個領域高度相似。
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總設計師兼全球設計總監邵景峰也在2022年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達過相似的觀點。
他認為,在純電動時代,從技術變革,底層的邏輯發生變化了,你的造型設計要滿足它底層邏輯變化而產生的新的造型,也就是形式追隨技術,造型彰顯純電動技術特點。最后大家都這么做的話,你會發現純電動車型也發生了設計同質化。進而大家同時來解決設計差異化,發現差異化又同質化了,變成一個新的循環,變成內卷。
“本質的內容是相似的,內容相似一定會導致形式上是相似的,內容是決定形式的。所以從這個上面的三個方面來講,個性是越來越難做了,挑戰越來越大,這種獨特的,而且比較高水平審美的設計變得非常難。”常冰說。
同時,電動車在向更長續航和更智能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空氣動力學、智能硬件設備(激光雷達)布局等因素的影響,也會讓車型在比例、流線或者整體布局上走向相似的設計。
此外,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企業面臨的市場壓力競爭傳導到產品的造型設計上,也是設計走入同質化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隨著市場的競爭激烈,兩家車企面向同一價格區間、同一目標人群,很可能在設計上都會考慮這個群體和市場接受的最流行風格和線條,因此大家設計出的產品差別就不會太大。
另一方面,設計師很難有試錯的成本和機會。
“這個項目關鍵看造型” “你看看人家做的”,往往會成為管理層給設計師們在設計產品中帶來的夢魘。
一念成佛,還是一念成魔。
設計必然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就是盡可能保持設計的低風險,選擇政治正確,這就會導致設計的同質化。而如果選擇成魔,成為另一個極端,就要能扛得住媒體、管理層甚至投資人的無盡提問和后期在品牌、銷量上連鎖產生的巨大壓力。
如何破局
在和眾多汽車設計師的交流中,行業普遍認為從比較短的時間維度內,由于技術的變革節湊沒有那么快,在未來3-5年里,設計的同質化仍然是車企會面臨的一個問題。
但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上,十年甚至二十年,同質化可能會是一個得到徹底解決的問題,而這個解決的前提是,它不是今天電動車和燃油車的目標相似,人們用車的需求更多是從A到B,而是真正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在車輛上的普及和探索,車輛在共享、第三空間等場景上充分得以釋放它的魅力。
“在那個時候,從宏觀上來講,車和車就會完全不一樣了。我們設計一個共享車的時候,跟設計一個私人用的車的時候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路、完全不一樣的形態。”一位汽車設計師說。
SoCar產品戰略咨詢創始人、CEO張曉亮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他表示,一方面,今天雖然中國的汽車造型已經有了自己的理念、風格,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事實上設計師的資源仍然相對有限,大家受到的教育背景相同,或者選擇的設計合作伙伴相同,都可能對電動車的設計同質化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今天車企在設計智能電動車產品時,對造型的倚重度過高,雖然顏值很重要,但車企目前似乎將銷量完全和造型綁定,太希望造型能夠出彩。而這反而忽略了智能電動車本身應該進化的方向,就是如何打造差異化的用戶體驗和差異化的場景。
而這需要車企在整體的頂層戰略上重新布局和思考。
當下,當設計師仍然不得不面臨市場、管理層、用戶需求的多重壓力時,或許廣汽研究院副院長張帆在去年中國汽車藍皮書上分享的三句話,可以為行業所參考。
“第一句話,要認命。
為什么要認命呢?同質化的背景就是世界是平的,全球化、信息化一定會導致同質化,這是無法逃脫的宿命,大家要認命。
第二句話,平常心。
既然我們逃脫不了這個宿命,那就去隨波逐流,以一個平常心來看待我們的工作,看待每一個設計上的挑戰。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久必差異,差異必同質,我估計也是這樣一個輪回,所以別著急,一定會有辦法。
第三句話,別放棄。
作為設計師來說,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天職就是為了做創新,對于我們來說這個是工作的本源,必須要去創新、突破、挑戰 。”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