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領四艘軍艦來到日本,用武力逼迫德川幕府,提出“開國通商”的要求。面對四艘從未見過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巨大壓力,德川幕府內部發生了激烈爭論。翌年,佩里如約再度來訪,日本最終妥協,開放了二百余年鎖國的大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來航”事件。
整整170年后,這個世界在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數次席卷全球的瘟疫之后,演變為現在的格局。黑船雖已不再,但日本人心里的“黑船艦隊”,似乎再度來襲。這,就是一艘艘滿載著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巨型汽車運輸船。
7月2日,比亞迪披露的產銷快報顯示,2023年6月實現25.3萬輛的月銷量,同比增長88.2%,首次突破25萬大關。今年1-6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實現125.56萬輛銷量,同比增長94.25%,以絕對優勢穩坐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資料圖】
伴隨以比亞迪為首的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我國汽車出口量也在狂飆,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1-5月,我國汽車整車出口193.3萬輛,同比增長79.8%。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更是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那么,這艘滿載著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巨大“黑船”,又是如何誕生,如何異軍突起的呢?這就要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的傳奇經歷說起。
王傳福從小成績優異,后來考入中南冶金學院學習冶金物理化學,之后保研到北京金屬有色研究院學習電池技術,學生時期的王傳福就主持了國家八五計劃重點項目,畢業后留在研究院工作。2年后,僅26歲的王傳福就成為副主任,是全院最年輕的處級干部。
不久,聰敏的王傳福得知一則消息,得知當時的日本(沒錯,就是日本)要放棄制造鎳鎘電池,而對于國內來說,這一塊的產業幾乎是空白。于是,王傳福毅然決然辭去研究所的“金飯碗”,下海經商,在表哥呂向陽資助的第一桶金的支持下,僅用了3年時間,比亞迪電池便搶占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成為了當時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
三年后,比亞迪再度如法炮制,以更低的生產成本殺入當時還是一片藍海的鋰電池領域,主攻當時冉冉升起的個人手機電池行業。很快,比亞迪成為了摩托羅拉、諾基亞和TCL等一線手機廠商的供應商。2002年,比亞迪在港交所掛牌;僅過了一年,比亞迪超過了三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池生產商,這時,一個念頭在王傳福腦海中冒起。
比亞迪要造車了。干,就要干票大的。
然而,比亞迪的第一臺爆款車型比亞迪F3或許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前臉像豐田花冠,屁股像本田飛度,腰線像豐田威馳(沒錯,還是日本車),但是——它只賣5.29萬。王傳福從來都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所有偉大的成功都來源于一次次模仿。比亞迪汽車創立起初要做的就只有三個字:活下來。
2007年,全球第一塊用于汽車充電的磷酸鐵鋰電池由比亞迪研發成功,第二年,比亞迪就發布了新能源車型——F3DM。
也正是因為電池領域積累的雄厚產業鏈和技術優勢,比亞迪從很早以前就押寶新能源汽車領域,甚至早已細分到磷酸鐵鋰電池領域。經過多年起伏、迭代,才有了現在的單位能量密度不遜三元鋰,但針刺卻不起火的比亞迪刀片電池。
轉眼來到2023年,當還在喜歡用傳真機和現金支付的日本人發現,一輛輛從未見過的SUV從一艘巨大的汽車運輸船駛出,他們只覺得驚異。這些SUV和特斯拉一樣,幾乎沒有前進氣格柵的存在,僅靠充電就可以續航近500km。它不僅在更緊湊的車身三圍下,擁有和豐田RAV4一樣的裝載能力,甚至還擁有RAV4根本無法奢望的皮質內飾包覆,以及一塊可以旋轉90°的超大中控屏,里面裝滿了和安卓手機一樣豐富順滑的車機APP以及導航功能,和需要額外付費但卡成馬賽克的國外本土導航軟件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如此,它駕駛起來的NVH好到越級,底盤質感甚至媲美價位翻倍的豪華車型,就是這樣一臺SUV——BYD ATTO 3,也就是比亞迪元PLUS的海外版車型,在綜合補貼后的落地售價,也就是一臺豐田RAV4的價格。
事情慢慢開始起了變化。在2023 G7峰會期間,已卸任豐田汽車CEO的豐田章男罕見發聲,反對汽車全面電動化,他的觀點也得到了馬自達、鈴木等日本公司的支持。豐田章男表示:“日本的汽車工業在全球范圍內開發且銷售各種類型的車輛,日本汽車的優勢更是在于多樣性。我們需要根據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來提供不同的車型。”
令人唏噓的是,在2021年的12月份,彼時的豐田章男還站在即將發布的15款電動車型的模型前列,準備大干一番。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豐田章男在擁抱和決絕之間“反復橫跳”,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謎。
事實上,或許豐田章男并不知道的是,讓比亞迪坐穩中國新能源產銷頭牌的秘訣之一,就在于其品牌車型的多樣性。從起初的比亞迪品牌(王朝和海洋),到豪華定位的騰勢品牌,以及超豪華的的仰望品牌,再到醞釀而生介于騰勢和仰望之間鎖定專業個性化的全新品牌方程豹,比亞迪已形成了規模性的品牌矩陣,覆蓋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的全場景用車需求。
通過多年的垂直整合與技術創新,比亞迪目前擁有11大技術研究院、6.9萬人的研發團隊和2.8萬項授權專利,形成了龐大的“技術魚池”,逐步掌握車用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及芯片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在三電技術、DM-i、e平臺方面,比亞迪的進化腳步也從未停下;在電動專屬的懸掛和驅動等方面,比亞迪推出的“易四方”技術也驚艷了四方。
寫在最后
2011年5月,特斯拉董事長馬斯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被問到怎么看待比亞迪,他大笑道:“我認為他們沒有什么好的產品,所以我覺得他們的目標是別在中國死掉”。時過境遷,馬斯克早已承認了之前的判斷失誤,而日本這個傳統汽車強國,卻已開始把比亞迪視為自己的一大“威脅”。當然,一切成績取得的當前,需要比亞迪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希望比亞迪不卑不亢,繼續努力,早日屹立在世界汽車文化之林。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