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漏在佛教里是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
【資料圖】
2、貪瞋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亦叫做漏。
3、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4、是煩惱的意思,屬佛教用語 俱舍論二十二卷三頁云:唯受一分,是苦自體。
5、所余并非。
6、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頌曰:苦由三苦合;如所應(yīng)一切,可意非可意。
7、余有漏行法。
8、論曰:有三苦性。
9、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
10、諸有漏行,如其所應(yīng),與此三種苦性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
11、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
12、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
13、除此所余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為苦。
14、何謂為可意非可意余?謂樂等三受。
15、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
16、所以者何?若諸樂受,由壞成苦性。
17、如契經(jīng)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
18、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
19、如契經(jīng)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
20、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
21、眾緣造故。
22、如契經(jīng)言:若非常;即是苦。
23、如受,順受諸行,亦然。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lián)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