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關資料圖)
枝頭上的不一定是鳳凰,也有可能是一條掛上去的咸魚;大海中的不一定是龍,說不定是一條從樹上掉下來的咸魚。
特斯拉降價讓不少車企開始焦慮,其中最頭疼的或許是埃安。去年的埃安發布會上,Hyper GT宣稱對標特斯拉Model 3,售價或達30萬。
30萬的埃安Hyper GT對標23萬的特斯拉Model 3、中大型車對標中型車,“田忌賽馬”讓埃安玩明白了。妄圖通過更大的尺寸來獲取更高的溢價,試問埃安的品牌力真的能和特斯拉相提并論嗎?
當然也有不少人有疑問:“網約車大戶”埃安怎么造起了“跑車”?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汽埃安2022年全年的銷量為273757臺,同比增長115.6%。埃安的日子過得還不錯,甚至超過了新勢力中聲量較大的蔚來和理想。
只是這個銷量水分其實不小,或是“左手倒右手”弄出的數據。根據“杰蘭路”提供的新能源品牌在2022年的上險數據來看,廣汽埃安在去年全年的上險量為21.39萬輛。這中間缺失的6萬輛車去哪了呢?同隸屬于廣汽集團的如祺出行是廣汽埃安的主要投放企業,如祺出行替埃安消化庫存,兩全其美。
“網約車大戶”一直是埃安想撕去的一個標簽,畢竟中低端的市場印象不利于賣上價錢。Hyper SSR是埃安高端化的第一步,128.6萬元的起售價著實嚇到了不少人,甚至自家目前銷量最好的AION S的售價還不及它的零頭。
除了高昂的售價,Hyper SSR 1.9秒破百的數據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目前,除了PPT上和發布會現場的車子以外,至今還沒有看到實車的試跑。隔壁的蔚來可是真的造出了EP9,還拿下了紐北賽道最快電動汽車圈速(2017年)。
埃安的高端產品消費者認可嗎?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很難。
據乘聯會的數據來看,今年2月份埃安銷售了30086臺車,其中AION S與AION Y這兩款車分別銷售了16827臺和12996臺。這兩款網約車鐘愛的車型占到了總銷量的99.1%,而高價位的AION V與AION LX合計銷量還不過263臺。
Hyper GT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埃安恐怕并不在“年少有為”的人選擇30萬+汽車時的名單中,甚至我們這些普通人在買20萬+汽車的時候也難以考慮到它。
除去品牌力,Hyper GT是否有足夠的硬實力能夠支撐30萬+的價位呢?
發布會上,Hyper GT噱頭滿滿:旋翼門、三段式電動尾翼、全球最低風阻系數的量產車等。
從造型來看,旋翼門和三段式電動尾翼讓這款車看起來確實拉風了不少,但筆者認為這個配置只會在高配出現,售價恐怕要接近40萬元。(參考之前小鵬P7的鵬翼版,噱頭的成分更多)
Hyper GT的風阻系數達到了0.197Cd,是全球最低風阻系數的量產車。低風阻系數對于車輛的續航以及整車的NVH確實有不小的幫助,期待實車出來真的能有這個水平,而不是和旋翼門一樣是個噱頭。
埃安的車價提上去了,但是技術是否也跟進了呢?
雖然宣稱有彈匣電池、充電8分鐘充滿80%的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等,但埃安在電池續航達成率上收到了不少車主的投訴:號稱續航500km的AION Y,實際行駛里程卻不足300km。
除續航里程達成率差之外,廣汽埃安通過OTA擅自“鎖電”,降低了電池的充電功率和可用容量,同時限制了電池輸出功率,使得車輛的續航里程和充電功率大幅下降。
“鎖電”是為了降低動力電池熱失控的風險,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但這也側面證明了埃安三電方面的技術并不成熟。
續航達成率差、三電系統尚不成熟的埃安能否造出配得上30萬+價位的電動車?筆者表示憂慮。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雖然特斯拉Model 3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就目前22.99萬的起售價來看,如果花30萬去買埃安Hyper GT真的有點冤大頭的意思了。
埃安Hyper GT顯然沒有搞清楚現在的狀況,不好好研發三電及智能駕駛的核心技術,妄想通過一些噱頭賣到30萬的價格,真當消費者都是傻子了嗎?筆者也希望自主品牌能夠走向高端,但是依靠的應該是技術硬實力的比拼,而不是一些嘩眾取寵的賣點。
廣汽埃安想擺脫“網約車”標簽、走高端化的決心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注重宣傳上的噱頭,而忽視實打實的技術積累恐怕會走到“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預算30萬,你會選擇埃安的Hyper GT還是省幾萬買特斯拉Model 3呢?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