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快速發展,已為市場注入了許多兼具性價比和硬實力的車型,不過這也讓消費者在怎么選擇上犯了嘀咕,尤其是當下熱門的家用轎車,比如最近爆火的長安逸達和秦PLUS DM-i,今天我們就通過簡單的對比來看看到底哪輛車型表現更好。
外觀對比
(資料圖)
作為比亞迪王朝家族的銷量擔當,秦PLUS DM-i在Dragon Face的設計理念下打造出一副運動干練的車身姿態,車頭部分采用了大面積的六邊形格柵大嘴,內部采用了銀色履帶式點陣結構,格柵上沿更粗壯的鍍鉻條繼續向兩側延伸,與微微上揚的箭羽式頭燈相融合,前包圍略帶有一些型面的折痕處理,搭配上機蓋上隆起的筋線,整體的氣質更顯年輕。
與秦PLUS DM-i相比,長安逸達的車頭設計則更顯科幻,無邊界的鏤空中網讓車頭多了許多層次感,內部點陣式的散狀排列結構搭配上長安車標更顯年輕前衛,大燈的造型狹長犀利,外燈角延長到了車頭的側面輪拱區域,前包圍兩側的導流槽呈現三角形輪廓,更大的尺寸增添了運動氣質,前唇上方也帶有梯形的通風口,四段式的設計相比秦PLUS DM-i更顯硬朗。
秦PLUS DM-i的車側采用了略帶溜背處理的輪廓造型,腰線的走向也更為注重力量感的營造,從頭燈發源的線條在保持一段平直后,從尾部區域逐步上揚,讓輪拱上方的肩部區域更顯開闊,配合上車門下方略有內凹化處理的型面特征,整體更顯立體感。側面的肩部區域與車頂順下的型面也形成微微翹起的鴨尾,貫穿燈帶的加入也保持了足夠的時尚氣息。
長安逸達的車側元素則更為豐富,一條平直的折痕腰線從頭燈發源并貫穿整個機體后到達尾燈,使得車側的視覺感進一步拉長,車門下方一根揚起的裙線恰到好處地勾勒出更強的運動感,前后隱藏式門把手的加入也增加了整體的時尚氣息。車尾的小鴨尾相比秦PLUS DM-i擁有更鋒利的邊角設計,三角形的狹長尾燈還加入了熏黑處理,立體的燈腔也提升了尾部的立體感,車底配有雙出排氣尾喉裝飾和擴散器護板,在運動氣質的營造上優于秦PLUS DM-i。
內飾對比
秦PLUS DM-i的內飾風格延續了王朝系列的統一設計,標準的T字形中控臺采用了不同材質和配色方案,并加入了烤漆面板和細節處的鍍鉻條裝飾,提升了車內整體的豪華質感,中控臺中央為家族通用的自適應旋轉屏搭配,內置的DiLink系統無論在應用搭配還是擴展性上都在同級中處于領先陣營,儀表部分同樣采用了方形的液晶懸浮屏,除了顯示豐富的行車信息摯愛,還能保證駕駛員前側的視野更為開闊。
相比秦PLUS DM-i的內飾,長安逸達的車內則擁有更高的原創度,中控臺整體采用了非對稱式型面結構,以中央的出風口和飾條作為臺面的隔斷,將中控臺分為了上下兩個區域,并通過不同材質和配色進行搭配,同時臺面的邊角與車門板組成環抱式的座艙氛圍,中控臺中央搭配了一塊豎置懸浮屏,將車內更多按鍵和調節功能都集成其中,使得實體按鍵數量相應減少,儀表區域則采用了可顯示更多信息的寬扁狹長液晶屏,兩輻式方向盤更為寬扁,有了宇宙飛船的既視感。
空間對比
秦PLUS DM-i前排采用了一體式座椅造型,椅面采用了不同配色和面料的材質包覆,擁有足夠厚實的內部填充,讓乘客獲得更為扎實的支撐和包裹感,4765*1837*1495mm的長寬高尺寸加上2718mm的軸距能為178cm的乘客提供2拳左右的后排膝部距離和2指頭頂余量,幾乎純平的地臺也能兼顧中間乘客的舒適度。
長安逸達的前排同樣采用了一體式布局,但是頭枕區域則采用了獨立式設計,在舒適度的表現上更優于秦PLUS DM-i,椅面同樣采用了多色面料拼接,椅面也加入了單獨的菱紋縫線,在視覺感上更顯高級,4770*1840*1440mm的尺寸在長度和寬度上都要略好于秦PLUS DM-i,同時2765mm的軸距也更有優勢。
動力對比
秦PLUS DM-i搭載了比亞迪引以為傲的DM-i插電式混動系統,由1.5L的發動機與前置永磁單電機組成,其中發動機有著81kW(110Ps)的功率和135N·m的扭矩,電機部分則擁有132kW(180Ps)和145kW(197Ps)兩種規格可選,8.32kWh和18.32kWh的刀片電池可對應實現55km和120km的純電續航。
長安逸達則搭載了藍鯨新一代NE1.5T發動機,擁有125kW(170Ps)的功率和260N·m的扭矩,全系均匹配7DCT變速箱,獨創的AGILE高效超凈燃燒系統可兼顧整體性能表現的同時帶來更好的燃油經濟性,讓WLTC綜合油耗僅為5.99L/100km。
總結
根據以上多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秦PLUS DM-i與長安逸達在動力方面存在一些差異,秦PLUS DM-i搭載的混動系統在中低速區間擁有更為輕盈的動力表現,同時油耗也更低,而長安逸達則更適合那些有里程焦慮的消費者,同時不到6L的油耗表現也足夠優秀。設計方面,秦PLUS DM-i通過更多偏溫馨的氛圍設計迎合了家庭用戶的需求,而長安逸達相比之下更為前衛動感,更適合偏年輕一些的消費者選擇。因此在售價相差不大的背景下,選擇哪輛車更多是基于用車環境和偏好來判斷。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