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馬曉蕾
編輯/ 吳 靜
(資料圖片)
設計/ 師玉超
來源/ Autonews,作者:MICHAEL KNAUER
美國傳統(tǒng)汽車品牌在歐洲幾乎面臨絕跡。通用汽車已經在2017年出售歐寶/沃克斯豪爾后徹底退出該市場,它的競爭對手福特也不好過。
這些年,福特在歐洲的日子每況愈下,市場份額從1994年的11.8%逐步萎縮,到2007年暴跌至8.2%,到2021年又跌至4.8%。
2018年,時任福特首席執(zhí)行官韓愷特(Jim Hackett)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逐步淘汰盈利能力較差的車型,將乘用車陣容縮減到只有Mustang、SUV和皮卡等高利潤車型。目的是多留點錢用在電動車轉型上。
于是Ecosport(翼搏)、B-Max(MPV)、S-Max(MPV)和Galaxy(MPV)紛紛從歐洲市場消失。
然而在歐洲,皮卡不像在美國那樣受追捧,小型汽車仍然是大賣家。根據(jù)市場研究機構JATO Dynamics的數(shù)據(jù),2022年該地區(qū)最暢銷的11款車型中有8款是小型車。
產品匱乏
為了在該地區(qū)實現(xiàn)可持續(xù)盈利,計劃在2030年開始在歐洲只銷售純電動車型的福特正在徹底改變其在該地區(qū)的商業(yè)模式。
2022年7月外媒報道稱,福特德國業(yè)務負責人岡納·赫爾曼(Gunnar Herrman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福特預計將于2023年在德國生產純電動汽車,屆時嘉年華車型可能會停產。福特正在歐洲嚴格限制嘉年華和福克斯兩款關鍵車型的訂購量。在得到新的通知之前,該公司將暫停接受上述兩款車型的新訂單。”
福特曾憑借S-Max和Galaxy在歐洲的MPV市場闖出了一片天地。然后在2007年,推出了完全符合歐洲口味的Kuga(翼虎)緊湊型SUV。但在那之后,產品陣容變得單薄,且越來越弱。
2012年推出的B-Max MPV恰好在該細分市場出現(xiàn)下滑的時候到來。2014年推出的印度制造的Ecosport(翼搏)小型跨界車在其細分市場上沒有激起任何浪花。巴西制造的Ka+低成本車型銷量也平平。
側重成本
相比于一個有前途的長期戰(zhàn)略,福特背后的股東更看重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CEO的決策方向。能夠做到削減成本,就是優(yōu)秀管理者的標志。
為了提高利潤率,福特經常在歐洲上演成本削減大戲。在2011年虧損了2700萬美元后,該公司在歐洲關閉了三家工廠。同時從2016年開始,福特宣布將在歐洲裁減員工,以節(jié)省2億美元成本。
2023年2月,福特稱將在歐洲裁減3200個工作崗位,并將一些產品開發(fā)工作轉移到美國。其中,福特計劃在科隆-默克尼的歐洲開發(fā)中心削減上千個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是產品研發(fā)人員。德國最大的工會IG Metal稱,如果裁員繼續(xù)進行,將擾亂整個歐洲大陸的汽車制造商。
在工程師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福特將如何在技術上保持領先?
電動化進程緩慢
當歐洲第一輛量產純電動汽車三菱i-MiEV在2009年日內瓦車展上亮相時,福特的高管們對這款車嗤之以鼻。
該公司認為,通過提高內燃機的效率和謹慎地采用混合動力技術,它可以滿足日益嚴格的歐洲排放法規(guī)。而在它堅持這一觀點的同時,競爭對手開始推出純電動車型。
福特歐洲電動車負責人馬丁·桑德(Martin Sander)說,該汽車制造商的首款電動車是基于大眾的MEB平臺▼
盡管福特的先進開發(fā)部門在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的概念,為了削減成本,在短期內提高收益,很多新技術的開發(fā)工作被擱置,甚至徹底放棄。
為了迎頭趕上,福特在2020年與大眾簽署了一項合作協(xié)議,使用大眾的MEB電動架構來支撐福特在歐洲的新型純電動汽車。第一款車型是基于大眾ID.4的緊湊型跨界車,將于2023年秋季在福特科隆工廠投入生產。
第二款車型將在2024年跟進。福特計劃中的產量很高,在大約四年的時間里,每款車型大約將生產60萬輛。
盡管福特正在開發(fā)自己的電動平臺,但它最早也要到2025年才會投入使用,且開發(fā)工作不在歐洲,而是在美國。
薄弱的品牌影響力
在歐洲,福特的名字叫得并不響亮,它不是一個加分項,甚至還可能是一個減分項。福特沒有在歐洲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進行品牌定位。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它是失敗的。即使將首批電動化產品與大眾汽車進行了捆綁,依舊于事無補。
福特的營銷經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亡羊補牢,試圖將“冒險精神”這一美式傳統(tǒng)作為新的品牌信條,在歐洲市場開辟出一條道路。
Bronco正在選定的歐洲市場上作為明星車型銷售,體現(xiàn)了其“冒險精神”的營銷口號▼
這種重新定位是否會給該品牌的認知和價值帶來轉機,還有待觀察。但值得一提的是,Stellantis旗下的Jeep品牌 “冒險精神”代言人的身份已經在歐洲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差勁的出行戰(zhàn)略
福特公司在許多歐洲國家擁有一個全面的經銷商網絡,這在行業(yè)中是一個巨大的優(yōu)勢。
但福特對出行產品不夠重視,在新的汽車即服務(Car-as-a-Service)時代,它強大的經銷商網絡并沒有發(fā)揮出作用。雖然福特在2013年推出了汽車共享服務,但它沒有取得什么成績,大多數(shù)經銷商只是在客戶自己的車輛進行保養(yǎng)或維修期間向他們提供車輛,僅此而已。
2022年,福特推出了訂閱服務,作為汽車所有權的替代方案,但它僅限于特定的經銷商。它的Spin電動摩托車租賃業(yè)務也在2022年被賣給了德國微出行運營商Tier Mobility。
在歐洲,福特還沒有開始系統(tǒng)地開發(fā)出行產品。而它的競爭對手豐田和雷諾早已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全面布局。這在此刻可能并不重要,但當競爭對手在這一不斷增長的業(yè)務領域站穩(wěn)腳跟后,福特的高管們可能要睡不著覺了。
本文由汽車商業(yè)評論原創(chuàng)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說明
違規(guī)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lián)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