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宮崎敏明履新校長沒多久,會津大學的教職員和學生就收到了一封“神秘郵件”。這封匿名郵件稱,宮崎的多篇論文存在自我剽竊和重復提交等學術不端行為,甚至抄襲學生的論文。接到指控后,會津大學成立了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這次調查持續了近兩年時間。2022年2月3日,會津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調查結果。委員會發現,宮崎有4篇論文使用了他過去論文的研究結果,卻未注明明確引用,已構成“自我剽竊”。當時宮崎表示,對于給學校和相關方帶來的不便,自己深感歉意,并自愿上交一個月工資的20%作為處罰金。根據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的數據,日本大學校長的平均月薪約為6萬元人民幣,20%約為1.2萬元。調查委員會答應了宮崎的請求。日本會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izu)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次調查結束僅僅一個月后,宮崎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又“自曝”自己共有12篇論文涉嫌自我剽竊。會津大學對宮崎第二次調查的報告。在調查背景中,可以看到宮崎“自曝”(self-reported)12篇論文涉嫌自我剽竊隨后,針對宮崎的第二次調查開始,一直持續到2023年2月。委員會調查了宮崎自2005年就任會津大學教授以來發表的54篇論文。最終發現,除了之前曝出問題的4篇論文之外,宮崎還有3篇論文存在自我剽竊、有5篇論文存在重復提交。根據委員會的定義,自我剽竊是使用了自己之前論文的研究成果,卻未注明引用;重復提交是直接提交自己之前論文的研究成果,沒有作出創新。涉事論文發表于2008年至2016年之間,都是關于傳感器網絡的研究。委員會認為,這些論文的合著者都沒有過錯。宮崎不服,于2023年2月提出上訴。宮崎先“自曝”后上訴的操作,著實讓人迷惑。合理推測,可能是因為調查結果比宮崎“自曝”的情況更加嚴重——宮崎“自曝”12篇論文均為自我剽竊,而調查結果為7篇論文存在自我剽竊、5篇論文存在重復提交。又或許存在別的原因,根據目前的信息來源,背后真相究竟如何,尚未可知。委員會重新進行了調查,將其中1篇涉嫌重復提交的論文改為自我剽竊,但其他調查結果不變。委員會建議宮崎撤回重復提交的論文,并糾正自我剽竊的情況。宮崎解釋說,自己不清楚論文的提交規則,沒有注意學術不端行為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如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2006年制定的《防止研究不端行為指南》和2014年對這一指南的修訂。因此,宮崎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構成了自我剽竊和重復提交。委員會還認為,宮崎“嚴重忽視了研究人員應盡的基本職責”,將學生的研究數據和成果歸于自己。但宮崎認為,學生處于他的監督之下,無法與他平等討論,因此學生的成果也屬于他。宮崎將一名參與研究的學生列入論文致謝中,而不是作者,他說是因為“學生畢業后很難取得聯系”。此外,宮崎還被揭露“在未遵守大學內部程序的情況下申請政府援助”。當時,宮崎在申請文部科學省的補貼項目,以改變研究生院的組織和能力,并增加學院數量。在被縣政府指出問題后,宮崎馬上撤回了申請,但還是造成了一些混亂。宮崎說,他對給學生、畢業生、支持者和縣民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7月召開的校長遴選會議決定,建議宮崎敏明辭職,這實質上相當于解雇。于是,在學校的“建議”下,宮崎敏明辭去了會津大學理事長兼校長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