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日本朝日電視臺 23 日報道,東京電力(東電)公司正為 24 日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進行準備,但若氣象條件不合適,24 日的排海計劃可能取消。
東電將經過海水稀釋的 1200 立方米核污染水存放在大型水槽中,并檢測放射性物質氚的濃度。測定工作自 22 日開始,如果 24 日上午 10 點前,其濃度不到 1500 貝克勒爾 / 升,東電將照計劃將核污水通過海底隧道排放。但如果氣象條件不佳,海浪過高情況下,船上的海上監測點無法進行濃度測定,排海計劃將取消。
(資料圖)
日本政府 22 日宣布,將于 24 日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放入海作業。東電當天表示,將在 17 天內排放第一批共 7800 噸核污染水。2023 年度預計排放約 3.12 萬噸,氚總量為 5 兆貝克勒爾,約為東電年計劃排放量上限(22 兆貝克勒爾)的兩成。
日本政府的核污染水排海決定,遭到國際社會強烈批評和反對。多國人士和媒體表示,日方行為極不負責、危害無窮,敦促其立即撤回排海決定。
核污水或化作雨水
撒遍地球每個角落
2011 年 3 月 11 日,一場里氏 9.0 級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對日本福島核電站造成毀滅性打擊。事故發生后,核電站積聚了大量核污染水,而且越累越多。
十年后,東京電力公司說,放核污染水的儲罐已經滿了。2021 年 4 月日本政府首次宣布,將核污染水通過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過濾后排入大海,整個排放預計于 2041 年至 2051 年福島核電站完成反應堆廢除工作前結束。
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核污染水排海,前所未有。
"排海并不一定是處置核污染水的最優選擇,還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研究。"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而且根據涉事的東電之前的表現,其處理核污染水的公信力、可信度也令人質疑。"
日本雖然把核污染水排入自家門口的海洋里,降低了對自身陸地的影響,但在強大季風、洋流等因素的 " 助力 " 下,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隨之擴散。
據央視,福島核污染水含有 60 多種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部分長壽命核素可能隨洋流擴散并形成生物富集效應。據德國海洋研究機構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關放射性物質在 57 天內即可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 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此外,大氣循環有可能將核污染水蒸發到云層,再化作雨水灑遍地球每個角落,潛在的危害難以估量。
據海外網,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 8 月 22 日報道,日本政府聲稱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是安全的,但美國科學家擔憂,核污染水中的有害放射性元素或穿越整個太平洋,威脅幾代人的健康,影響整個北美的生態系統。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凱瓦洛海洋實驗室主任羅伯特 · 里士滿說 :" 這是一個跨界、跨代的事件,福島附近海域釋放到海洋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 里士滿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福島核事故發生后,距離加利福尼亞州海岸 5500 英里的地方迅速檢測到了事故釋放的放射性元素和碎片。此次排放可能讓福島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再次擴散到海洋中,這些放射性元素將被洋流攜帶,甚至穿越太平洋的黑潮。
專家:嚴正提出我們的要求
但同時避免陷入恐慌
若日本執意排放,身為鄰國,核污染水多久會影響我國近海、沿海?
根據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的模擬結果,核污染水在排放后 240 天,放射性物質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 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4000 天后(約 11 年),美國西海岸的污染物濃度將遠超日本和我國沿海的濃度。
另外幾位核領域學者則提到," 根據洋流的方向,濃度更高的部分會先抵達北美西海岸,再順著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亞暖流來到赤道附近,經過稀釋后流向我國沿海方向。"在馬軍看來,影響我國的早與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觀察,而討論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放射物質的濃度。洋流方向與排放濃度,左右著 " 核污染水排放對我國形成多大影響 " 的結論。馬軍認為,當日本執意排放后,我國還得 " 扎牢自己的‘籬笆’ "。所謂 " 籬笆 ",就是我國布局在多個城市的核輻射預警監測網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到,2007 年出臺的《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建設標準》里,將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分為了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四個級別。而且,無論省內有核設施還是無核設施,都有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
有媒體報道,到 2011 年福島核泄露事故發生時,這張安全網已經 " 織就了近 30 年 "。彼時,"全國 36 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328 個陸地輻射監測點,涵蓋了除河南外的 30 個省 ( 自治區、直轄市 ) 的省會城市和青島、大連、丹東、威海等重點城市,此外,在核電站和各類核反應堆周圍還設置了 28 個國家重點監管的核環境安全預警站點……構成了中國核輻射預警網絡的雛形 "。
目前,我國民眾可以實時查到這些站點的環境輻射數值。馬軍給記者發來一張 " 蔚藍地圖 " ( 點擊查看 ) 中的輻射監測地圖。" 地圖上呈現的是部分國內監測站點的數據,源自生態環境部布設監測站點所公開的連續監測數據;國際數據則來自國際方面的發布。" 馬軍介紹稱,我國的輻射監測對象包括環境 γ 輻射劑量率、空氣、水體、土壤、環境電磁輻射等等,這些數據除了進行地圖式的實時呈現,還會出具成年度報告等。
從上述輻射監測地圖中可以看到,全球目前有兩處 " 烏紅點 "(>3000nGy/h、nSv/h),一個在切爾諾貝利,另一個就在福島。
當然,隨著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這道 " 籬笆 " 也需要不斷加固。
馬軍給出了 " 加大信息公開、透明的力度 " 和 " 加強監測 " 方面的建議。首先,要嚴正呼吁排放后續信息的公開、透明力度,包括日本方面處理裝置運行情況、監測情況、排放情況等等。同時,我國要加強監測,及時識別風險,做好風險管控。比如可以根據事態變化,加強對海水、海洋生物、海產品等領域的監測力度,以及加大常規監測的頻次," 避免對民眾帶來危害,這是我們要去強化的工作 "。
"嚴正提出我們的要求,但同時避免陷入恐慌。" 這是多位核領域學者的共同看法。
記者注意到,為了確保消費者安全,中國海關已經在上個月宣布禁止包括福島在內的日本 10 個都縣相關食品的進口,同時 100% 嚴查來自日本的水產品等食品進口。近日,香港澳門地區也宣布了類似舉措,并從 24 日開始施行。
12 年前喝核污染水的日本官員
如今怎么樣了?
綜合央視新聞和看看新聞報道,早在福島核事故發生當年,也就是 2011 年 10 月底,時任日本內閣政務官園田康博就曾為了證明經過處理的福島核污染水 " 可以喝、沒問題 ",當著媒體記者的面將半杯號稱是來自福島第一核電站 5 號、6 號機組的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 " 兩飲而盡 "。
盡管水里的放射性物質已被清除,但園田康博將水倒進杯子時手一直在發抖,嘴唇碰到杯子時也顯得很緊張。
事后媒體認為園田康博此舉有作秀之嫌,而且園田康博的行為被曝是受輿論壓力所迫。
此后園田康博 " —喝成名 ",一時風光無兩,步步高升,他 2012 年 10 月任日本環境部副大臣。
但幾年后他便退出政壇,消失在公眾視線中。他的社交媒體個人賬號更新停留在 2014 年 12 月。當時園田康博落選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回到家鄉再次競選依舊失敗,此后沒有再出現在公眾面前。
2015 年 6 月,他宣布引退。而此后園田康博的健康情況如何,再無公開報道。
編輯|段煉 蓋源源
校對 |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海外網、央視新聞、每經網(記者:吳林靜)、海客新聞、看看新聞、公開資料等
每日經濟新聞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