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想了解比亞迪海豹的制作工藝需要多少錢?答案是:8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5萬元)。
一名日本研究員在拆解了比亞迪海豹之后,出了一本書,并隨書附贈一張詳細的光盤,打包售價8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5萬元),如果還想有線上服務的話,合計需要13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7萬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該書內容之詳細令人驚嘆,其中包含了動力總成、機殼、車身等部分,細節到了踏板、擋泥板等零部件。
建議日本各車企人手一本,現在學起來還不算太晚。
從曾經飽受爭議的模仿、借鑒,到如今被反向研究,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造車水平。
其實光是比亞迪的發展歷程,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依然是一個十分精彩的“爽文”故事。
在為初生的比亞迪招納人才時,王傳福找到了廉玉波,并告訴他:“我想在2025年內,讓比亞迪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商。”
一上來就是如此大的愿景,恐怕廉玉波還以為碰到騙子了,直到王傳福繼續說自己的設想:
“中國的石油資源很貧乏,所以中國對新能源汽車有很大的需求,日后必定會取代燃油車。我們結合電池優勢,早一步進入電動車領域,形成了技術優勢,傳統車企的內燃機技術優勢就會蕩然無存,世界第一不是夢。”
如今聽起來像是有道理的廢話,但是放到說出這句話的2003年來看,它是一句大膽的預言。
2003年,為獲得造車資質,比亞迪收購了秦川汽車。
以電池發家的比亞迪早已是本行業的翹楚,結果卻轉頭去搞汽車,這激怒了那些只視短利、持有股份的基金經理,他們覺得王傳福完全是瞎搞。
為了教訓不知天高地厚的王傳福,基金經理們開始瘋狂砸盤,讓比亞迪的股價短短三天跌了25%。
可能不少人對于比亞迪最初的印象就是F3,這款車從外觀上“借鑒”了豐田花冠,卻便宜了將近一半,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僅2006年至2007年就銷售了超十萬臺。
那時,比亞迪已經開始垂直整合上下游供應商,更低的成本給了F3低價的支撐。
雖然比亞迪F3取得了不俗的市場反響,但也因此獲得了“山寨”的頭銜。
2008年,比亞迪汽車帶著F3DM參加了日內瓦車展,這臺車是世界上第一款不依靠專業充電站的電動車,被寄予了開拓新能源市場的厚望。
但由于當時還沒有如今數量眾多的充電設施、車的定價頗高、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也保持觀望態度,比亞迪F3DM銷量遇冷。
電動化對于個人用戶來說還為時尚早,于是比亞迪將路線調整到了公共事業上,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電動化”解決方案。
2017年,比亞迪的大本營——深圳市實現了公交車全面電動化,次年,出租車同樣也完成了全面電動化。
隨后,比亞迪的純電巴士開始出海,占領了50%的英國市場,美國市場則基本被全部壟斷。
供應鏈方面,比亞迪要求各事業部和外部資源進行對比,如果外部的產品更加物美價廉,則直接從外部采購。同時,要求內部的事業部對外開放,加入到外部的市場競爭之中。
市場這雙無形的手解決了比亞迪內部的問題,產品的品質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保證了技術進步的活力。
再然后的故事就是標準的爽文結局,國家的政策支撐,加上自身技術的迭代,比亞迪成為了2022年全球新能源銷量的冠軍。
當初豐田還是比亞迪需要仰望的對象,而如今卻已身份互換,豐田bZ3直接用上了比亞迪的三電技術,刀片電池成了它最大的賣點。
從模仿、到超越、再到被模仿,這是比亞迪的故事,同樣也是吉利、奇瑞、長安等中國本土造車企業的故事。
如果大家喜歡本篇文章,筆者日后也可以專門寫更多關于中國車企的故事。
即便你喜歡合資品牌也沒有關系,但請不要妄自菲薄,是自主品牌越來越強的實力讓合資品牌走下神壇,倒逼著合資車越來越“良心”。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