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錢亞光編輯/ 周 洲設計/ 師玉超
3月6日,一則“最高補貼9萬元,湖北出臺最強政企購車補貼政策”的新聞引起強烈反響。緊接著,一場以補貼為名的汽車降價潮席卷全國,各大車企紛紛跟進。截至目前,十大車企超過50個品牌都加入了降價促銷行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黑龍江、山西、云南、海南等數十個省市都推出了汽車消費券等購車優惠政策。
(資料圖片)
這次降價潮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由于新能源國補、燃油車購置補貼的退出,去年年底銷量提前透支,今年以來汽車銷量一直不太景氣。1-2月,國內市場累計零售267.9萬輛,同比下降19.8%。地方政府通過補貼,讓政府、商家、個人共同出資,促進汽車消費。
二是新能源滲透率持續走高,2月已達31.6%,銷量同比增長了22.8%。特別是中國品牌純電/混合動力產品從價格、配置、舒適度、用車成本以及駕駛感受等層面,對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形成沖擊,導致合資品牌普遍降價。
三是排放標準的換代。從2023 年 7 月 1 日起,國內不能銷售、注冊、上牌低于國六 B 標準的汽車。隨著國六B標準執行日期逼近,車企將會逐步加速老車型清庫,價格也將進一步松動。
雖然這些導致降價潮的原因基本上是短期的,而在降價潮帶動下,車企市場格局也將發生變化,主流車企價格區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有分析認為,這次“價格戰”已經讓燃油車價格體系崩潰,降無可降。那么,給燃油車帶來越來越大壓力的新能源車企,除了銷量的增長,能在單車利潤和利潤率上與燃油車展開競爭嗎?
實際上,傳統汽車產業鏈更加成熟,盈利模式清晰,主機廠處于價值鏈更主動的位置,只要不是做得太差,都是能賺到錢的,可能就是賺得多、賺得少的問題。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新能源剛需車型成本繼續承壓,補貼退出帶來價格復雜調整,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從最近一些上市車企公布的2022年財報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燃油車市場被新能源汽車擠壓,但傳統車企都是賺錢的,它們財力更為雄厚,抗壓能力更強,降價空間也更大,在價格戰中可以堅持得更久;即使是在電動汽車的發展上,傳統車企也在依靠自身的技術積累和資金優勢努力追趕,電動汽車的比例在穩步提高。
比如大眾交付了57.21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長26%,占據了總交付量7%;奔馳純電汽車14.92萬輛,同比增長67%,占比7.3%;寶馬215752輛,同比增長 107.7%占比9%;Stellantis 純電動汽車銷量28.8萬輛,同比增長41%,占比4.5%。
在我們列出的7家傳統企業中,雖然有的企業銷量有所下降,但利潤和利潤率都在上漲,有3家的利潤率在10%以上,6家單車利潤超過1萬元,最高的超過5.8萬元。
而我們列出的6家上市新能源車企中,特斯拉在20年的時間里,憑借對關鍵技術、生產流程、制造工藝的大幅改進以及對成本的出色把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電動汽車銷售規模,甚至實現了傳統車企也沒有企及的15.4%利潤率和6.6萬元的單車利潤,凈利潤同比暴漲128%。
理想在去年實現了季度盈利,是個好兆頭。據其財報,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收176.5億元,同比增長66.2%;季度交付量達到46319輛,同比增長31.5%,凈利潤為2.653億元,但從全年數據來看,理想單車還是虧損的。
另外,新能源車銷量最大的比亞迪雖還未發布年報,但單車應該也是賺錢的。根據其2022年度業績預告,銷量186.35萬輛,營業收入突破4200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為160億-170億元,前三個季度單車利潤分別達到2400元、7000元和9500元。
其他上市新能源車企,還處于依靠外界資本維持生存和發展的階段,研發費用巨大,銷量上不去,難以形成規模化降低成本,很難憑借自身的財務循環實現盈利,如果持續不計成本地降價,可能會給其帶來致命的傷害,導致資金鏈斷裂而退出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理想和蔚來都理智地沒有參與到這次降價潮當中,理想汽車還推出保價政策,如果官方售價有降價情形,將主動返還差價。而小鵬從1月至今主力車型進行了兩次價格下調,但并沒有明顯提振銷量,在新能源車企中排名已經是前五開外了。
雖然禁燃是一種大趨勢,但進程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長。大眾集團表示,未來將繼續完善純電動產品陣容,不過今年的目標只是10%,到2025年目標是20%;集團還將繼續對最后一代內燃機投資,投資的峰值預計將于2025年來臨。
寶馬集團表示,如果要為氣候保護作出最大貢獻,那么各種技術路線都需要進行持續改進。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Oliver Zipse)稱:“電動車增長迅猛并不意味著燃油車會馬上消失,就我們來看這不是一個零和博弈,而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比市場整體增長速度更快。”
最近,較為激進的歐洲禁燃計劃也遇阻而暫時擱置。德國已經和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意大利、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組成了“反2035年淘汰內燃機”聯盟。
德國交通和數字化部長福爾克·維辛(Volker Wissing)表示,德國未能從歐盟高級官員那里獲得豁免合成燃料的保證,不會支持歐盟“2035年禁燃”的計劃。意大利方面表示,電動汽車不能成為唯一的解決方案,“可再生燃料”車輛也應該被視為一種選擇。不會增加碳排放的合成燃料(eFuels)可能是為內燃機續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國,雖然新能源汽車領先全球,但也沒有忽視內燃機的存續,也在力推多元動力并存的技術路線,爭取各種混動技術百花齊放。
燃油車與電動車,在一段不算短的短期內,將彼此共存,攜手共贏。傳統車企只要能把握低碳的發展方向,提升自身的電動化、智能化水平,仍有機會很好地活下去。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