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 詠
編輯/ 張 南
【資料圖】
2022年,國產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爆發”:面對全年的疫情、原材料價格走高,供應鏈緊張等多種不利因素,原本不被看好的一年反而成了新能源們“蛻變”的一年。這里不僅僅包括 “老大哥”比亞迪的霸榜,不斷刷新人們對新能源銷量的想象,新勢力們同樣也克服重重困難,掙扎中逐漸清晰地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不過,印象中的頭部圈子“蔚小理”卻是壓力山大,原以為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沒想到居然到了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還有黑馬殺出。——這匹黑馬就是零跑汽車。
零跑汽車這個名字好像乍一聽并沒有造車“三傻”的名氣大,但過去的一年里,這家以技術立名的新興車企,著實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張令人驚嘆的答卷。2022年零跑累計交付新車達111168臺,累計交付同比增長超154%,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新興造車公司,不僅如此,零跑還有多月的上險量高于交付量,堪稱“實在人”。
旗下爆款車型零跑T03累計交付則超過了10萬輛,按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中國新興電動汽車公司推出的單一純電動車型C端上險量統計,T03在暢銷車型中位居第三。此外,于2022年9月底交付的零跑C01成為業內首款搭載可量產無電池包CTC技術的車型,市場熱度持續高漲。C01與C11形成C平臺高端合力,連續多月交付量占比超50%,持續以高價值引領品牌向上。產品力+銷量成績雙爆表的零跑,截至2022年12月底在全國已經部署了582家門店,并開啟了如以色列的海外交付。
“便宜大碗”、“堆料王”,
消費者選車愛看技術實力
技術為王,技術可控,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潛移默化地成為選車的標準。零跑汽車目前的產品線思路非常清晰,給用戶的感受也是直觀的“便宜大碗”,“堆料王”。但是歸根結底,新能源市場上是不缺爆款車型的,以一兩款車型的一時風靡,還是缺少“群眾基礎”。
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智能化成為絕對的主題,電動化+智能化后的汽車越來越像是上個明星時代的手機與電腦,大眾討論的重點從有限的外觀、動力與內飾延伸到整個汽車的技術細節,用戶認知到的技術難點與亮點也隨之增多,越來越多的技術能力被參數化,逐漸形成了每一個產品的標簽。特別是某些技術由于今年供應鏈與國際形勢的“激蕩”,能否保供,技術是否自主這些原本遙遠的話題突然深入到用車的“群眾”當中,技術自主在新能源汽車這種大件“家用電器”顯得尤為重要。
零跑汽車自研核心技術,堅持純電動汽車平臺,專注智能動力、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核心技術;并已研發增程式技術,會提供純電加增程式車型。從這個角度來看,零跑汽車贏在了以技術立名的企業文化,也贏在了全域自研的立身之本。
另一方面,消費市場經歷了智能手機的血雨腥風,品牌帶來的附加值在不斷降低,用戶更加務實了。
2022年11月,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首次提出“用戶代工廠”概念。也就是說,無論自研還是創新都不能脫離市場需求和用戶需求,當前用戶的需求就是高
在C01/C11用戶中,39%增購,45%換購,16%首購,在存量競爭時代,零跑表現突出;而零跑的用戶畫像,更多的是一群懂車、懂技術、理性消費的人,他們更多地關注于技術核心,拒絕為“面子稅”買單-IT人、制造業人士居多,購車之初關注底盤、智能化、動力,并且聚焦于15萬-30萬級的紅海市場。因此,技術為王,豪華平權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零跑。
此外,全域自研+用戶代工廠,使得零跑既是零部件供應商也是整車制造商。這就為用戶帶來高品價比的維修保養成本——T03零整比預估287%;C11 零整比預估316%;C01零整比預估320%(中保研數據:行業均值350.93%),既無技術斷代的后顧之憂,也無后市場的高消費風險。
為什么說“買比亞迪前,
建議先去零跑看看”
零跑汽車以“全域自研”立名,所謂全域自研,是指汽車中最重要的動力、智駕、座艙系統等方面從底層開始搭建,實現“軟件+硬件”全部自主研發。實際上,目前大多數汽車廠商能做到的也只是全棧自研,也就是整個產品只是軟件部分自己做,而不包括硬件,那么軟件沒有辦法充分發揮所有硬件的性能。對比全棧自研,全域自研的難度更大,目前做到的也只有特斯拉、比亞迪和零跑。
依托軟硬件全域自研,企業可以在研發及制造環節的效率實現最大化,使得用戶在全生命周期的擁車價值也達到最大化??偟膩砜?,全域自研在整車開發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研發成本可控:縮減聯合開發周期費用,提升平臺化復用率,降低成本,讓用戶得到高品價比產品。
整車性能更強:軟硬件自主標定,各部件底層邏輯實現打通,契合度高、一致性更高,充分發揮性能,有效杜絕兼容問題。
抵抗風險更強:自主把控核心技術,面對不穩定市場環境,具備更強話語權。
目前,零跑汽車已實現智能電動汽車所有核心系統和電子部件的自主研發設計與生產制造,打造了智能動力系統(Leapmotor Power)、智能駕駛系統(Leapmotor Pilot) 及智能座艙系統(Leapmotor OS)。除電芯、內外飾外購,底盤、汽車電子電器為自研及外包生產外,其它所有零部件均為自研自產,整車成本自研率達到70%。所謂技術的“長尾效應”,就是將這些零散的研發關鍵點一一整合打通,利用自研優勢突破產品力上限。從另一角度看,全域自研的技術紅利遠未結束,每一個自研可控的背后都可能是下一個關鍵技術的突破點,生產供應保障的爆發點,可謂長坡厚雪。
“只有將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堅持創新,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边@是朱江明始終堅信的。同樣是中國品牌,同樣走技術路線,零跑汽車已經成為繼比亞迪之后,汽車市場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1月11日零跑7周年用戶懇談會上,朱江明表示心動比亞迪的小伙伴也不妨去零跑店里轉轉,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
一臺車的“精神年齡”會不斷地刷新,
時刻保持在18歲
零跑汽車團隊有一個著名的描述,即研發團隊就是創始團隊。也就是說,零跑汽車從誕生之初就附帶了先天的研發體系,并不斷迭代。總的來看,整個研發體系,分為整車架構、電氣架構、電池架構、電驅架構、智能網聯以及智能駕駛六大方向,每個團隊專注于各自領域的關鍵技術以及前瞻技術預研。
零跑整車架構是基于全球化標準打造的汽車技術基礎,以“一個架構,三個平臺”為基礎,覆蓋A0-C級車型產品,核心車長3600-5200mm,軸距覆蓋2400-3100mm;每個平臺均兼具SUV、轎車、MPV等車型的拓展開發性;CTC動力電池架構可通過內部排列差異,實現多種電量形式;動力平臺也包含增程、純電等多種組合,平臺零件通用化率高達88%,為全行業第一,實現了真正的造車模塊化。
整車架構是造車的核心技術底座,也是模塊化的基礎,直接影響產品的性能和體驗。整車架構中融合了車身、底盤、電池、電驅、電子架構等各模塊,直接決定了造型設計的自由度和智能的深度,更是支持產品的快速迭代,有效縮短開發周期,降本增效的創新之源。未來,零跑汽車計劃未來三年推七款新產品,覆蓋SUV\MPV\轎車類型,推出線控底盤,并全系采用自動線控one box技術。
電子電氣架構是整車電子電氣開發的主體框架,為具體整車項目中的模塊開發提供整車實現方案與規范指導,需具備前瞻性、平臺化、可擴展等特點,應該說正是智能汽車不斷進化的關鍵,是“經脈”所在。目前,零跑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及整車控制系統包含整車網絡拓撲、整車電源分配、整車低壓原理、整車高壓原理、整車動力系統控制、整車車身系統控制,相關開發內容均實現了100%正向自研。C11采用的行業前端的三域融合式電子電器架構,具備整車級OTA能力(95%ECU可診斷,85%可升級),也就是說,一臺車的“精神年齡”會不斷的刷新,可以時刻的保持在18歲的樣子。并且每一次的刷新會隨著今年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的推出,在一杯咖啡的時間內快速完成。
從分布式架構,到域功能集中,再到跨域融合,最終到中央計算平臺,該演化過程基本成為行業共識。目前,大部分的車企的EEA架構仍處于早期的功能域階段,部分功能域集中化,形成“分布式ECU+域控制器“的過渡方案,最后朝著“中央計算單元+區域控制器的架構演進,過程可能長達5-10年。
博世著名的關于EEA的演進路線▼
零跑汽車將于2023年推出的中央集成式EE架構,可以進一步提高集成度,ECU數量降低至33個,整車線束縮減至小于1.6km,傳輸速度達到1Gbit/s,是現階段傳輸速度10倍,使得整車OTA升級平均時間小于25min。電氣架構實現“物種跨越”,開始擁有整車“大腦”,是提供綜合用戶體驗的底層邏輯。
零跑智能動力CTC技術▼
今年,零跑還計劃推出的CTC 2.0 技術,將會實現更高集成度,同時兼容800V高壓平臺超級快充;未來,零跑汽車將全系標配CTC技術,可兼容智能化、集成化熱管理系統;在800V快充加持下,支持400kW超級快充;實現“加油式”充電:充電5分鐘,續航200+km。
結
語
全域自研+用戶代工廠,極強的企業屬性使得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關注零跑汽車。這家從2015年開始專注自研的汽車廠商,七年的“埋頭苦干”之后,終于開始迎來技術紅利。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車“老大哥”比亞迪在所有車企中一騎絕塵,擊敗曾蟬聯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的特斯拉,用技術讓國人揚眉吐氣。而零跑這家企業,從默默無聞,到嶄露頭角,也正扎實地走在技術自主這條道路上。
面對15~30W的汽車消費紅海,無論是SUV的C11,還是轎車C01,以及純電小車T03,無疑都以極強的產品力覆蓋整個用戶選擇區間,未來夯實的技術儲備使得零跑汽車的“彈匣”非常充實,毫無疑問,這匹“黑馬”將掀起一場技術“內卷”的新混戰。無論誰勝誰負,選擇權都在消費者手中,受益人也都將是消費者。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
違規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