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北京曾有5次為都。各個王朝留下的遺跡,都在北京城里,范圍不算很大,小街小巷居多。借著試駕奇瑞小螞蟻的機會,我駕駛著這款小巧的電動車,走街串巷,把遼金元明清,挨個兒逛了一遍。
我家往上至少三代,一直住西城。從童年到少年,所知范圍主要是新街口、護國寺、西四牌樓和西單。畢業(yè)那年買了汽車,活動半徑驟然增加,視野從北京擴大到全中國,再往后是全世界。直到2022年,管控嚴格,才把眼光收回來,再次細細打量這座,我極為熟悉的城市。
(資料圖片)
其中,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試駕小螞蟻時,按歷史順序,把王朝的遺存,比較完整地走了一遍。歷時3天的旅行,更加堅定了我對電動車的觀點:非常適合日常代步,越小越有優(yōu)勢——購買成本低、使用成本低、行駛便利、停車方便。
北京故事的源頭,是3000年前的周朝,當時這兒是薊國。薊城的位置,是今天的廣安門一帶。薊國旁邊還有個燕國,在今天的房山區(qū)。后來燕國把薊國滅了,把都城遷到薊。那時的北京,屬于邊疆,因為挨著游牧民族,被視為軍事要地,有駐軍,但居民不多。直到遼朝,才第一次成為陪都,隨后的金朝,將其升為首都,這就是金中都。金中都的所在地,還是周朝薊城那塊地兒。從元朝開始,才換了個地方,再往后的明清,繼承的是元大都。
遼金元明清之一:遼朝。
北京雖然號稱五朝古都,但在遼朝,政治中心是耶律阿保機建立的臨潢府,即今天內蒙古赤峰的巴林左旗,北京只是遼朝的一座經濟比較繁榮的城市——遼朝采用五京制,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北京)。如今也弄5個首都就好了,把人分散一點兒,生活環(huán)境能變得好些,房價也不會那么高。
遼朝時的北京究竟啥樣,后人并不知曉,因為沒有相關記載。只知道這座城是在唐朝幽州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城廓所在地,大致是以今天的廣安門為中心。另一個可以確定的,是當時城市所需的水,來自蓮花池水系——如今西三環(huán)路旁,有座蓮花池公園,是對北京源頭最好的紀念,也是唯一的紀念(上圖是公園西門,下圖是公園內景)。
遼朝留在北京城里的建筑,不算太多。最主要的,是西二環(huán)的天寧寺,它最早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據說塔里供奉著印度高僧送給隋文帝的舍利。除此之外,西山腳下的大覺寺,昌平境內的鐵壁銀山,也都是遼朝的。遼朝滅亡時有個皇帝,死后也葬在北京——他叫耶律淳,墓地在香山公園北門附近。
遼金元明清之二:金朝。
遼朝之后是金朝,金中都是在遼朝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仿照的是北宋汴京的規(guī)制。城墻周長18公里,13座城門,城內居中位置是皇宮,皇宮前面是東文西武、左祖右社。皇宮里的主體建筑是大安殿,相當于故宮太和殿。在大安殿的遺址處,前些年立了一座紀念闕,紀念闕往南,是細長條狀的金中都公園。
金朝的創(chuàng)建者是完顏阿骨打,他在哈爾濱的阿城建國后,先用10年時間,消滅遼朝,緊接著,捎帶手又把北宋給滅了。版圖驟然擴大許多倍,原來那個首都,顯得有些偏,于是搬家,誕生了金中都。這一年是1153年,是北京第一次成為首都的日子,距今870年整。隨后,女真人效仿契丹人,也弄了5個都城——除了中都,還有南京開封府、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大定府可不是今天的北京,而是遼朝的中京,也就是出寧城老窖那個地方。
金中都城里的遺跡,比較著名的,是位于右安門外玉林里的水關遺址,這里緊靠涼水河,也就是金中都的護城河,遺址上建了一座博物館。
此外,北京郊外許多明清時代的皇家建筑和寺廟,源頭大都是金朝,比如香山公園里的雙清別墅,最早是金朝八大水院當中的潭水院。金朝另一個曾經輝煌的建筑群,是位于房山的金陵。那里有17位皇帝的陵寢,可惜在明朝破壞了,剩下的殘存,有一部分保存在白石橋的五塔寺。
遼金元明清之三:元朝。
金朝統(tǒng)治者下了很大工夫修建金中都,但他們只呆了61年,就再次往南,把國都搬到開封去了。又過了20年,在蒙古人的打擊下,最終亡國。滅金的人叫窩闊臺,他是蒙古國的第2位大汗,他死后,繼任者是貴由、蒙哥,接下來是忽必烈。這個蒙古國的第5位大汗,創(chuàng)建了元朝,從此,蒙古國沒了,元朝出現(xiàn)了。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把金中都定為國都,并改名為大都。由于金中都里的宮殿,基本都被成吉思汗摧毀,忽必烈只得住在城外的離宮里,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公園,隨后又以此為中心,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元大都。
元大都周長29公里,城墻用土做,故稱土城,這就是今天地鐵西土城、北土城等站名的由來。保存相對完整的,是馬甸附近的土城——土制城墻與墻外的護城河,讓人有種穿越回元朝的感覺。
從元朝起,北京城的位置出現(xiàn)了變化。金中都從此成為老城,與之對應的,是新城元大都。元大都的水源也變了,變成高粱河水系,它的水量,遠遠勝過金中都的蓮花池水系——城市供水問題完美解決。事實上,北京一直存在水資源不足的尷尬,水質就更別說了。但之所以連續(xù)幾朝建都于此,主要因為地緣——北京處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線上,就拿忽必烈來說,在這兒建都,可以同時顧及草原與中原。后人為北京杜撰出“風水寶地”,有些可笑,無論水土、還是氣候,北京都不咋樣,冬天倍兒冷,夏天賊熱,以前還時不時地下黃土。
高粱河水系在城里,有個很大的湖,元朝時叫白蓮潭。在郭守敬的規(guī)劃下,一分為二,南邊兒是太液池,歸屬皇宮,成為花園,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公園和中南海;北邊兒是積水潭,屬于民間,后來又被稱為什剎海。它有3塊水面,分別是前海、后海和西海。其中,前海與后海的分界線,是銀錠橋。站在橋上,可以看到西山,故稱銀錠觀山。小時候聽老人說,以前有個燕京八景又四景的說法,銀錠觀山是其中之一,另3個是東郊時雨、西便白羊、南囿秋風。
也就是說,所謂什剎海,其實是前海、后海和西海。據說,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一帶有10座寺廟。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正確,但在附近胡同里,確實能看到一些寺廟。
元朝還有一項很了不起的工程——京杭大運河。運河的北起點,就是什剎海。那個時候,人們在這兒上船,一路往南,就能到杭州。明朝之后,由于皇城擴建與水量不足,前往杭州的碼頭,才搬到通縣去了。
京杭大運河出城的地方,有座閘,叫大通閘,俗稱頭閘。昔日閘上的石雕,還有殘存。沿著它往東,不遠處是慶豐閘,俗稱二閘。清朝時,二閘是北京郊外的美食娛樂中心。
元朝在城里的許多建筑,都被明朝和清朝覆蓋了,原汁原味保存下來的,首推白塔寺。它其實叫妙應寺,因為白塔太出名,俗稱壓過正名。寺院是忽必烈時代建的,因為屬于皇家,皇帝要在這兒親自主持佛事活動,所以它是當時的國家重點工程。寺中最醒目的建筑,是白塔。佛塔分為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式,這座塔屬于覆缽式,源于古印度,是尼泊爾人阿尼哥,將其首次傳入我國的。
西城還有一座著名的元朝建筑——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指的是萬松行秀,是一位歷經金朝、元代的高僧,這座塔是他的靈骨塔。萬松行秀有個學生叫耶律楚材,先后輔佐成吉思汗和窩闊臺30年,對于蒙古國的發(fā)展功勞很大,死后葬在西郊,乾隆帝修建清漪園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很好地保護起來。如今它屬于頤和園的文昌院,不包括在頤和園大門票里,需單獨買票進入。
萬松老人塔是座磚塔,旁邊的胡同因而叫磚塔胡同。它是歷史最為悠久的胡同之一,就連元代雜劇《張生煮海》都提到過它。明清兩代更是將其作為京城古跡加以收錄。在近代史上,魯迅和張恨水曾在這兒住過。
遼金元明清之四:明朝。
明朝開始時的國都是南京,過了50多年,第3任皇帝朱棣,把國都遷到北京,并對元大都進行了修改——北城墻往南收縮5里,南城墻往南擴大1里,東西城墻沒變。城中的皇城,也是新建的,皇城里還有一座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宮。但我認為,與故宮相比,東南城角樓這一帶,可以更好、更從容地領略明朝京城的風采,值得推薦。
朱棣興建的北京城,東西5.4公里,南北6.7公里,周長23公里,9座城門。等到嘉靖帝在位時,增建外城,但實際完工的,只有南邊,由此形成外城與內城。北京城的形狀,也從方型變?yōu)橥棺中汀_z憾的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xù)拆除,尤其是60年代為防備蘇聯(lián)侵略修建地鐵,許多城墻與城門被徹底清除,唯有德勝門箭樓,因距施工路線稍遠,得以幸免,保存至今。
在遼金元明清當中,明朝是唯一的漢族政權,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顯然更為周全。比如,朱棣不僅仿照南京的紫禁城,建了北京紫禁城,還按南京天地壇的規(guī)制,建了北京天地壇。到了嘉靖帝時代,他把天地壇改為天壇,又在京城的北、東、西3個方向,分別建起地壇、日壇和月壇。整個明朝,京城里共建祭壇9座,這就是所謂的“九壇八廟”——8座廟里有6座是明代的,2座是清朝的:雍和宮與已經消失了的堂子。
除了皇家建筑,明朝的官府及花園也不少,尤其海淀,有許多花園,比如米萬鐘的勺園,只可惜都被清朝建筑覆蓋了。城里的胡同當中,倒是還有一些相對較為完整的,比如,府學胡同里的這座學校——順天府的府學。
古代政府辦的學校,最高等級是始于西周的太學,那個時代的稷下學宮,恐怕是最出名的。太學成為正式制度是西漢,傳到明清,稱為國子監(jiān)。各地政府——府、縣所辦的學校,稱為府學、縣學。不過,這座順天府的府學,并不開放,只能看看外觀。
府學往東沒多遠,路南是明朝崇禎帝田貴妃的娘家,如今是北京市文物局。路北是文丞相祠,元朝時,這兒是兵馬司的牢房。被譽為“宋末三杰”的文天祥,在廣東被俘后,送來北京,在這兒關了3年,直到忽必烈下令處死。到了朱元璋時代,原地建起祠堂,以示紀念。
遼金元明清之五:清朝。
明之后的清,沿用明朝所建的北京城,城中各種大型建筑,比如皇城、紫禁城、天壇等,也都繼續(xù)使用,并無新建。內城居民被轟到外城,把整座內城騰出來,讓給八旗。舉個例子,出身鑲藍旗的慈禧太后,小時候住的地方,就在宣武門內,因為那是鑲藍旗的領地。
別看清朝在城里新建不多,海淀區(qū)的三山五園,是那個王朝留給北京的一片輝煌。其中的圓明園與頤和園,天天游客如織,而五園之首是暢春園,康熙帝曾在此長期居住,只可惜沒能保存下來。下圖中遠處那座門,最早是暢春園里的清溪書屋,康熙帝在此去世。雍正帝即位后,把書屋改成恩佑寺,如今只剩山門。近處那座,是乾隆帝在母親去世后,建起的恩慕寺,如今也只剩下山門。
清朝留下的建筑里,比較有趣的是王府。把王府建造皇宮旁邊,讓王爺們都呆在皇帝眼皮底下,據說是明朝朱棣的發(fā)明,由此誕生了王府井大街。清朝的做法與明朝相同,因而留下許多王府、郡王府和府。其中,什剎海北岸的這座醇王府,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出生地,他家的花園,后來變成宋慶齡的住宅,也就是今天的宋慶齡故居。
因為距今沒多遠,在北京的胡同里,清朝留下來的建筑,實在太多。就連我家的房子,都是清末建的,只可惜在2008年拆了。在民居當中,最著名的是四合院。所謂四合院,就是四面都有房子,合圍成院。四合院分為大、中、小三種,魯迅先生在北京第二次買房,就是個小型四合院,占地面積384平米,建筑面積157平米,購買價800元,重建費1200元,合計2000元(同年魯迅收入2092元)。可能有人會對這個價格感到驚訝,其實,即使到了50年代,房價也沒多貴,比如老舍先生在東城買的那個三合院,花了500美元。只是后來人口越來越多,價格也就隨著漲上去了。
比較典型、而且住的比較舒服的,是中型四合院,它分為前中后三進,占地通常在1000平方米左右。這種院很容易識別。您看下圖,街門開在東南角,西邊兒是一排房,稱為“倒座”,通常是5間。這便是很典型的中型四合院。
北京的名人故居,多數(shù)都是四合院。其中,梅蘭芳故居、程硯秋故居,均為很標準的中型四合院。不過后者一直沒開放,它位于西四北三條——從西四路口往北,路西有8條排列整齊的胡同,原來都有名字,其中北三條叫報子胡同,后來統(tǒng)一成西四北頭條至北八條。這一帶,是隨著元大都的興建而誕生的,歷時700多年,基本保持原貌,是北京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
清朝北京的胡同里,還有個比較出名的,叫“八大胡同”,是當時的紅燈區(qū)。所謂“八大胡同”只是泛稱,指的是大柵欄往西南方向,直到虎坊橋。據說“八大胡同”最早的起源是乾隆年間的徽班進京,當時唱戲的人們,都聚居在這兒,還演變出“相公文化”,到了清末民初,才改為女性。如今,在陜西巷、百順胡同、石頭胡同、朱家胡同等地方,都能看見不少保持完整的建筑,有的變?yōu)槊窬樱械母某陕灭^。
離開八大胡同后,直奔東交民巷,想把它作為這次旅行的終點。當我來到正義路南口,正在左轉彎,忽然看見有個牌子,外地車不準入內——我借的這輛車是外地牌——嚇得我趕緊掉頭,可實際上已經通過了攝像頭,不知有沒有被拍。
東交民巷是清朝有特色的街區(qū),沒能進入,且匆匆結束旅行,略有遺憾。但是,這輛小螞蟻留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
深刻之一:身材小巧、駕駛便利。在市區(qū)使用,它非常占優(yōu)勢,尤其是停車。
深刻之二:花費低廉,這次一共跑了200多公里,充電30塊錢。
深刻之三:內飾挺雅致,看著舒服,賞心悅目。
深刻之四:駕駛感非常好。有些微型電動車,駕駛感猶如小面,非常粗糙,這輛車不是,它顯得挺有檔次。
更多內容:如您用電腦或平板電腦閱讀,點擊下圖可直接進入。
2個月前,試駕奇瑞新能源的無界Pro時,同行者說,她身邊已有好幾個人買了小螞蟻。這句話引起我的興趣。于是借來一輛,體驗幾天后,不禁感慨:這才是更有實際意義的電動車呢。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lián)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