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李清照之《一剪梅》: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者】李清照?【朝代】宋紅藕香殘玉簟秋。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資料圖片)
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4、花自飄零水自流。
5、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6、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7、譯文: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
8、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
9、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
10、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11、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
12、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
13、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14、擴展資料:有人說,這是寫李清照慨嘆自己"青春易老,時光易逝"。
15、要是這樣,那么,下面"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兩句,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16、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17、"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18、它體現了李清照的感嘆語氣。
19、這句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含義很深。
20、此詞作于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后,寄寓著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21、全詞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一種婉約之美,格調清新,意境幽美,稱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佳作。
22、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出自李清照之《一剪梅》有人說,這是寫李清照慨嘆自己"青春易老,時光易逝"。
23、 要是這樣,那么,下面"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兩句,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24、 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25、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26、 它體現了李清照的感嘆語氣。
27、 這句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含義很深。
28、 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
29、 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
30、 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
31、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兩句: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32、 就自然地引出來了。
33、 如果說,上面沒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兩相恩愛;那么,這兩句就說得再明白也沒有了。
34、 她倆是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
35、 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36、 在古典詩詞中,寫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過盡千帆皆不是。
37、 斜輝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憶江南》);或是"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一類文字。
38、 象李清照這樣從兩方面來寫出相思之苦的,極為鮮見。
39、 那么,李清照的"閑愁"究竟達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40、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縐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
41、 一句話就是時刻在相思著。
42、 這里,作者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
43、 人在愁苦時總是縐著眉頭,愁眉苦臉的。
44、 作者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領會到她內心的綿綿痛苦的。
45、 "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兩者之間有著連接的關系。
46、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種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化起伏,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
47、 這幾句和李煜《烏夜啼》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48、玲瓏心:是七竅玲瓏心,表示人聰慧。
49、花事染:春花秋月,花事代表愛情、戀情。
50、一點相思一縷怨:意思是即便人再聰明再有智慧,一旦被戀愛蒙蔽了,每次想起心愛的人來,都夾雜著怨念(或者是單相思的怨,或者是不能長相廝守的怨……)誦詩卷:就是誦讀詩書,排遣思念。
51、云水禪:化用一個佛教公案:曾有一人向禪師問佛法。
52、禪師不說話,先向上一指,再向下一指。
53、那人未領會,請禪師明示。
54、禪師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55、”指修習佛禪,安定心思。
56、臨窗聽雨念君安:(即便我讀詩參禪都無法讓我不想你)靠在床邊一邊聽著雨聲敲打窗棱,一邊掛念心上的你是否平安。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