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總有小伙伴問小編漢長城_漢長城和明長城的區別是什么,小編為此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于漢長城_漢長城和明長城的區別的知識送給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一、《漢長城》的歷史
《漢長城》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它的歷史幾乎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齊與秦兩國之爭催生了中國第一條長城——趙長城,當時主要用于防御外敵入侵,因此,趙長城又稱為第一長城。
2、秦始皇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防止西北地區游牧民族入侵,規劃修建了它有“萬里長城”之稱的秦長城。此長城一度延伸至北疆,是秦始皇時期統一中國所留下的有力遺產之一。
3、漢朝
漢朝時,大漢的統治范圍擴展至西北,柳圭根據當時氣候變化把秦長城進行了修繕,改善了防御條件。隨著陸上、海上的軍事建設,此長城走向了光輝的歷史。
4、北宋到南宋
北宋時,南宋未歸時,宋漢文完善和維護漢長城,漢長城未變,區域整體略有改變。而南宋時,宋太祖先后幾次發動軍事進攻,導致一系列戰亂,漢長城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南宋時期漢長城只能存放少量軍隊,用來防御外敵入侵。
5、明朝到清朝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幾次巡視和修復漢長城,使得漢長城的防御功能得以恢復,但受局限于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 嚴重受到威脅,明朝到清朝時期漢長城的破敗以及整條城墻的修復都受到了影響。
6、近代
近代,整條城墻被修復得更加完整,比如西麗長城,已經成為了漢長城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漢長城》的特點
漢長城以其獨特的結構、用料和防御工事,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印跡,有其他長城無法比擬的特點,它的地位在當代中華文明史上仍然不可替代。
1、 連續、寬敞的地理景觀
沿漢長城可以俯瞰大片的歷史古跡以及異域風情的地理景觀,在山高水險、黃土高原及草原等地,充滿不同類型的景色,令人嘆為觀止。
2、精密、細膩的雕刻
漢長城有著大量精美雕刻景觀,它們有著極其細膩的技藝,代表著中國建筑裝飾的另一種審美風格,這也是漢長城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
3、簡潔、實用的結構
在不同歷史時期漢長城都有著相似的結構,以寬大的拱型和鷹王型為主,其實用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它所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石頭、泥土和土木,正是它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關鍵之處。
4、完善、高效的防御設施
一、概述
漢長城是中國古代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 206年)時期的聲名赫赫的長城。它是由秦始皇親自制定的建筑規劃,于公元前214年開始構建,當時歷時十二年共耗費秦國百萬龐大人力和物力構建完成,直通至今以其長而堅固的城墻和軍事設施聞名于世。
二、歷史沿革
1、發源自春秋時期
秦朝的長城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這時候鄭,晉,燕,趙等國為了防御來自北方的蠻族入侵,他們有不同的鐵器武器,也曾建造過城墻來保護他們的國土,西北部的秦國也不例外。
2、秦始皇統一中國
在秦始皇在公元前259年統一中國之后,他立即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政府,統一了貨幣、衡量、法律以及語文,并以秦國為中心拓展了國土。為了保護自己的統一,他制定計劃擴大主要民族之間的長城,以便實施國家共同防御以及貫通貿易、交流的目的。
3、十二年耗費百萬人力
據說,秦始皇將原來的城墻擴建為888里,每里寬安排6人,每6人可以趕制10錢的石頭城墻,全長更綿長,全程外加37處城門,并及時設立行政中心來解決人道堡壘建設的復雜情形。整個長城的建造耗費秦國百萬龐大的人力物力,歷時十二年才完工,整個長城更有“拒犬說”(為了避免犬叫影響警示,秦國下令禁止民眾、傭仆飼養犬)這樣忠實留存至今的事件。
4、完善軍事設施
秦朝的長城在各處都安置有軍事設施,有防御警戒的烽火臺,有交通設施,有傳令的特殊留守地,有定期的值守升降,有押運物品的調轉驛站,還設置了軍事艦艇營地。此外,長城也是秦國稅收高增、國家穩定的功臣,有些地方還把古老的水利工程都相繼改造,以保護長城的完整,進一步促進統一。
五、遺產地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漢長城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2012年,漢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漢長城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它把中華的傳統展示的淋漓盡致,是中西文明的古老寶庫,也讓無數后代有了深刻的記憶。
本文漢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的區別)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