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環節,觀眾可在文博會場館設計一個專屬的虛擬數字人;制造環節,一款質感十足的保溫瓶歷經近100道精密制造工序;消費環節,一款交互AI翻頁機器人深受小朋友喜愛……
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數字技術貫穿創意設計、制造、消費等文化產業全鏈條。在專家看來,文化消費越來越朝向精細化、個性化發展,而通過數字化手段不僅可以更懂年輕人,還可提升文化供給的針對性和服務品質。
文創設計提升公眾參與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廣東展廳內,一幅巨大的“畫作”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畫”上展現的是古時元宵佳節的熱鬧夜景,而細看之下,“畫”中的人物竟在左右行走。這是力天文創“用數字讓非遺文化活起來”的作品之一,該公司創造性研發了奇趣的大屏互動系統,用實時渲染的方式打造出一幅“汴京上元節”畫卷,讓畫卷中的人、街、景都惟妙惟肖。
數字技術的加持,讓創意設計不再句句局限于專業人士。力天文創客戶經理黃松磊介紹,這幅“汴京上元節”畫卷,通過精準骨骼動捕技術,可以塑造出“數字化身”,普通游客也能通過AI換臉黑科技“穿越”、化身為文化大使成為畫卷的一部分,體驗宋朝代表性的民俗活動。同時,通過感應互動,還能融入數字煙花、河燈、孔明燈等設計元素,讓體驗者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廣東智造”提升文化附加值
商湯科技展位,AI下棋機器人接受棋友的“打擂”。作為商湯科技在深圳推出的一款機器人,它經過計算機圖像識別,不僅可以“算”出下一步棋如何走,還能通過控制機械臂抓取棋子。整個過程中,一大技術難點是將工業場景里動輒幾十萬元的大型機械臂實現“迷你化”,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馬堃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把“大象裝進冰箱”,也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兒童陪伴玩具。
大疆科技推出的無人機、優必選推出的人形機器人、華為展示的新能源汽車,都彰顯著廣東強勁的智能制造實力,不僅進一步豐富“廣東制造”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也增強了“廣東制造”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
在文博會現場,相當多的產品在制造層面有了質的提升。如深圳不二造文化公司旗下學古品牌,以上世紀熱水瓶為靈感來源,采用全新設計理念和現代先進制作工藝打造的“傳家壺”,散發出金屬般的光澤與質感,讓觀眾也忍不住多看上一眼。
這背后依托的是深圳精密設計、精益智造強大的基礎。學古品牌負責人何澍楊介紹道,一款保溫瓶精選11種現代工藝材料、共80多個精確可靠的零部件構成,并依托現代精密制造的近100道工序,才最終組合在一起。
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立足文化制造業發達優勢,大力推動文化產品和文化裝備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突出發展數字文化制造業,打造技術優勢明顯、核心競爭力強的數字文化制造集聚區,努力實現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的飛躍。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有規模以上文化制造企業4267家,營業收入1.04萬億元,均占全國1/5,居全國首位,并涌現了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制造細分行業“小巨人”“獨角獸”企業。
數字技術帶動文化消費提質
在游云科技展臺,一名4歲小朋友饒有興趣地指著繪本上的圖案,一只企鵝形狀的機器人,不僅能讀出圖案名,還可以幫助小朋友進一步了解圖案的來龍去脈。小朋友沉浸在與機器人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完成了多次翻頁。
該公司負責人游云說,普通圖書與嬰幼兒缺乏互動,小朋友缺少參與感,但這類智能產品通過AI攝像頭,能準確識別書上的拼音文字和圖案,實現“指到哪學到哪”,深受小朋友和家長喜愛。
在華洛世奇光學儀器部展區,該公司大中華區市場營業經理陳澤生忙著向觀眾們介紹桌上一排各式各樣的望遠鏡,通過與手機綁定,拍遠處的小鳥也能毫發畢現。陳澤生說,這些精美的攝像作品,還可以藝術文創的方式放大價值,“比如說,觀眾拍到一只珍稀的黑臉琵鷺,可以將照片制作成書簽或印在玩具上,讓更多人提高對珍稀動物的保護意識,我們把不期而至的美景,做成文化藝術,引發更多人思考”。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指出,在制造產能過剩的今天,需要注入文化內涵為產品提供差異化內容;當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化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變得更加重要,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文化企業可以不斷以數字化及創新服務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及服務。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葉綺涵
本版統籌:李培 李強 吳哲 周人果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