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參也貴、麥冬也貴,我現在煲湯用的飲片都只用平時一半了。”賈阿婆表示,自己早就和樓下藥店打招呼了:“降價一兩成再通知我。”
(相關資料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目前中藥材價格仍是“淡季居高位”。近一周以來,石斛等個別名貴中藥材價格出現回落,但不少常用藥材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生意社數據顯示,7月8日,反映中藥材價格走勢的中藥材指數為2709點,較周期內(2019年6月30日至今)的最高點2751點已有所回落,但較最低點975點上漲了177.85%,仍處于相對高位。
業界分析認為,由于中藥材價格高漲備受市場關注,下游成本提高,終端市場消費被抑制,隨著新一輪的產新季到來,后期高價行情能否維持還需市場來驗證。
藥店中藥材銷售專區
藥房 避免顧客流失,先消化庫存再溫和提價
“石斛進貨價便宜了一兩成,黃連、細辛、蜂房,這些常用品類都在漲價;黨參、黃芪、元胡則是前陣子就已經完成漲價了。我們有的藥材可以消化庫存的,就暫時還沒有在門店發布漲價通知,但消化完庫存還是得逐步漲價,總不能做虧本買賣。”廣州某連鎖藥房總經理7月10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部分藥材漲價幅度跟年初比已經達到三四成,對于他來說,“跟漲”還是“不跟漲”是一個兩難抉擇,避免“高價買入”就變得尤為關鍵。但難題在于中藥材有一定的儲存要求,藥店很難提前大量囤貨,所以只能盡量跟著波動周期走的同時,密切關注價格,“逢低一點就抓緊買”。“為了避免高價趕客,我們的調價會滯后一點,溫和一點,自己利潤多讓出去一點,畢竟做的都是老街坊的生意。”他表示。
“流失顧客是肯定會擔心的,實際上不少老顧客走進店來問完藥價,搖搖頭就走了,我們也沒有過多挽留,但會留聯系方式表示遲些有優惠活動降價了就馬上通知。”白云區一家藥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就算顧客去別家藥店選購或者改為網購藥材,也同樣要面臨“多掏腰包”這一現實情況,因為近期中藥材漲價是普遍現象,線上線下都一樣。“源頭藥材漲價,經銷商、渠道都得漲,漲幅太大的話是沒辦法自行內部解決的。”他表示,偏偏對于常用藥材而言,消費者價格敏感度較高,所以這也進一步導致終端市場近期藥材銷售較為平淡,門店店員只能盡量做好溝通解釋工作或采取一些買贈促銷手段。
此外,記者走訪發現,此前被高頻“點名”的酸棗仁價格目前仍不便宜,某藥店100克裝的炒酸棗仁價格為270元,藥店負責人表示,酸棗仁近段時間確實漲價了,當前銷售情況“很一般”。“如果漲得太高的話,我們甚至會根據個別品種情況選擇暫時不進貨,寧可缺貨也不能失去消費者信任,因為溝通解釋成本非常高。”該店店長表示,中藥材持續漲價是市場普遍現象,但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可以理解、接受的,作為中間橋梁的藥店,此時就得采取更多靈活措施以應對。
藥材市場 第二季度中藥材市場多數品種漲幅大
據對亳州中藥材價格監測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藥材價格指數平均數值為1630.35點(以2017年3-4月份平均價格為基期),與第一季度的1569.57點相比,上漲60.78點,漲幅3.87%。記者獲悉,第二季度中藥材市場多數品種出現較大漲幅,帶動了更多商家的熱情,呈現出“淡季不淡”的景象,隨著價格持續的走高,市場滯留貨源爆倉,商家們逐漸恢復理智和清醒,近日市場多數行情開始降溫,進入實銷階段。本季度品種漲跌環比分析顯示,6月30日價格環比3月31日,漲價品規占比33%;跌價品規占比19%;持平品規占比48%。
近日全國多地出現強降雨且較為分散,華北、黃淮及南方部分地區將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后期應多關注澇災、極端高溫天氣對在地植株產生的影響。
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往中藥材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通常為“三年一個小周期,九年一個大周期”,對零售終端的銷售情況往往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本輪周期已經持續了11年,目前已連續上漲超3年,呈現“失控”態勢,逐漸蔓延至消費端。
協會倡議
堅決反對哄抬和操縱藥材價格
7月8日,中國中藥協會發布倡議書提出:“本輪藥材價格出現較長時間的異常上漲,勢必給中藥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藥行業必須予以高度關注。”此外,協會呼吁,為有效平抑中藥材市場價格異常波動,保證藥品質量和市場供應,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哄抬和操縱藥材價格、投機炒作等擾亂藥材市場秩序的不正當乃至違法行為。
中國中藥協會倡議書提出,藥企要對藥材市場行情尤其是所需采購藥材品種的市場行情、產地信息、儲存量、經銷戶信息等進行密切跟蹤,并及時予以研判,科學、合理制定中藥材原料采購計劃,及時調整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生產計劃;把好原料采購和質量關,足量投料,堅決保證藥品質量;建議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品牌、優質企業應率先行動,打造中藥全產業鏈質量管控體系,建立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深入產地建立藥材基地,促進產銷直接對接,盡量減少中間炒作環節。
專家建議
可考慮聯合集采降低中藥材價格波動風險
中康科技中藥大數據中心首席分析師賈海彬認為,為提高中藥材質量,2020版藥典增加了較多的檢測項目,目的是全面禁止中藥材種植中有毒農藥的使用、提高藥材含量,出發點是正確的。但現階段國內中藥材生產基礎較薄弱,提高質量門檻可能造成多種中藥材生產和資源難以保障,典型品種如連翹、酸棗仁、川黃柏、當歸和黨參等。
賈海彬還認為,中藥材“炒貨”收益遠超資金使用成本和其它投資領域。全行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利潤空間下降,促使囤積炒作成為核心贏利手段,人為造成貨源局部壟斷價格暴漲。
可以如何應對?其表示,藥企可以通過中藥材聯合集采、訂單農業等方式來穩定市場價格。此外,也可以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鏈接起中藥材全產業數據鏈,動態掌握生產加工、市場端需求和渠道供應保障能力等,從而以科學、精準的數據引導產銷和訂單農業,避免生產劇烈波動。
零售藥店如何應對重要中藥材價格異常上漲?賈海彬認為,一是盡可能地拓寬藥食兩用的品種和銷售渠道,加強營銷和推廣;二是密切關注中藥材市場價格波動,進行預判性采購,進行中藥材儲備;三是在行業內開展聯合集采,降低中藥材價格波動風險。
文、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涂端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波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