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夸還是罵,都可以有效的提升銷量。”無論你是否認同流量就是銷量這個觀點,李想都會舉雙手贊成。
目前特斯拉是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絕對強者,理想是中國30萬-50萬元SUV市場的銷量王者,而馬斯克和李想都對輿論控制十分精通,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銷量的增長是否要歸功于流量。
不過,僅靠李想的幾條微博就能讓理想走到如今嗎?
【資料圖】
此前,某位新能源品牌高層談到汽車營銷時表示:“不怕別人覺得自己的車差,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車。”
這其實和李想的說辭如出一轍,害怕缺少流量曝光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關于營銷方式,老板親自下場已經成為一種流量密碼。從“我為自己代言”的陳歐,到小米的雷軍,他們在制造熱點上都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馬斯克之前,汽車行業幾乎沒有出現類似的“網紅”老總,他在推特上活躍的發言也讓特斯拉頻上熱搜,得到的流量也讓友商們眼饞。
李想就曾發微博表示,馬斯克就是他們內部學習的企業家之一。馬斯克的主戰場為推特,李想就將主戰場選在了微博。
李想的微博從注冊至今已經發布11591條,每天接近3條,比理想官微的發博頻率還高,并且粉絲量是官方的6倍左右。
這么看來,李想的微博更像是理想的官微,兩百萬的粉絲體量讓李想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能夠隨時隨地為理想汽車創造熱點。
就比如近期的超聲波雷達事件,李想就能通過微博立馬解疑,雖然回復車主觀點是錯誤的,但是粉絲體量大也能讓這件事迅速成為熱點,并且李想還在26日半夜承認錯誤,更將此事推向高潮。這一前一后的兩篇微博引得多家媒體報道,無異于為理想L7掙了兩波流量。
“網紅老總”親自“辟謠”,獲取的流量顯然是低價且高效的。
直面網友的事件并不少,并且李想還多次懟媒體、懟友商,都起到了類似的效果。憑借著“真性情”的微博,李想還塑造出了接地氣的人設。
雖然理想車型有著較高的討論熱度,但是銷量增長還是需要產品給力。
冰箱、彩電、大沙發,理想的成功看起來那么地樸實無華且沒有技巧,這背后的用戶思維想必我不用過多贅述大家也知道。
不過理想的用戶思維可不只這些,效率或許才是能在最后抓住消費者的關鍵因素。
雖然現在各大廠商都在強調“上市即交付”,但是最早開始的是理想。
只要理想推出一款新車,展車和試駕車就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各大城市門店中。2021款理想ONE上市時,時任理想汽車總裁的沈亞楠表示,第二天凌晨就有用戶去試駕。
而絕大部分傳統品牌和新勢力可能在新車上市后的一段時間,店里都還沒有試駕車。
在消費者興趣最濃的時候提供能夠試駕的車輛,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呢。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提車周期往往比較短。就算去年因為口罩原因,理想ONE的交付時間也能保持在四周左右,而現在理想L8的交付在兩周內就能搞定。
較短時間的交付周期極大減少了用戶反悔猶豫的時間,在消費者最上頭的時候或許才最能抓牢用戶。
相比之下,一些傳統品牌或其他新勢力品牌,在推出新車型時,在經過“下線、預售、上市、交付”等流程后,交付時間被延長至幾個月,就連比亞迪這樣的新能源頭部選手都無法抵抗較長交付時間而帶來的退單情況,其他品牌就更難說了。
截至上月底,理想汽車累計銷量36萬余輛,不過現在理想的規模還遠不敵主流車企,新能源市場格局又一天一個樣,車主難免產生主機廠關門的擔憂,尤其理想的車主還是最為焦慮的中產階級。
產品力、交付效率說白了都是圍繞一臺車本身,而緩解焦慮的良藥似乎只有品牌前景。
相比于畫大餅的PPT,李想微博每周轉發的銷量增長數據反而更有說服力。
無論是訂單量還是交付量,理想已經連續三周穩住1000輛/天,同時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已經追平去年一整年的銷量,成為如今“蔚小理”三者中跑得最快、盈利最快的企業。
流量在理想汽車銷量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制造熱點增加車型曝光量,再用產品和服務增加消費者選購幾率,最后再發微博來不斷加深理想是新勢力龍頭的形象,最終形成流量提升銷量的閉環。
現在國內車市的網紅“老總”似乎只有李想一個,還有大佬愿意在社交媒體上這么玩嗎?如果可以試一試的話,那么沒準下一個銷量起飛的就是你家的產品。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