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表示:福特真正的競爭對手,是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制造商,而并非通用汽車或豐田汽車。法利稱贊中國車企的電池技術,并將中國稱作“動力源”,推動福特在品牌和成本方面進一步發展。
福特CEO更是以比亞迪為例,稱贊中國車企的電池技術和成本優勢。法利稱,比亞迪完全縱向整合,積極進取……非常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司。
他還提到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磷酸鐵鋰)電池技術,與美國鋰離子電池行業標準相比,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更有優勢,基本上沒有火災風險,而且充電周期是三元鋰離電池的兩倍。
看到這,相信國內的網友會對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刮目相看。要知道,福特在汽車行業可謂是“鼻祖”級的企業,在全球范圍極具影響力。如今反而盛贊國內的新能源車企,不得不說,國產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確實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
除了國內新能源新車滲透率達到30%外,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1-4月,我國汽車企業共出口汽車13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同比增長1.7倍。而且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全球第一,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中我國占據3席,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企業中我國占據6席。
要知道,油車已經發展多年,在研發技術、供應鏈、生產線方面都是相當成熟的,但核心技術往往掌握在外資品牌手上。但是,在新能源賽道上,國內配套的產業鏈上是完善的,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這也難怪像福特這樣的外資品牌會有嚴重的危機感。
當下,國內新能源市場一片大好,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意味著汽車企業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和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成本。而在目前眾多國產品牌中,由于采用了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比亞迪在成本方面還是頗具優勢的。另外,相比于外資品牌,國產品牌在新能源方面起步早,同時也更快搶占市場,在定價上有絕對的話語權。
因此,福特CEO稱中國將會成為動力源(powerhouse),要想打敗中國車企,“要么擁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品牌,要么必須在成本上打敗他們”。但他補充說,“如果中國車企的規模是你的五倍,你如何在成本上打敗他們?”
新能源發展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國內車企也逐步開始“內卷”。雖然中國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技術上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在產業鏈、成本控制方面,也比一眾傳統老牌選手更有優勢。但如果想要有世界級的影響力,關鍵還是得走出國門,在海外市場樹立起其品牌的形象。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關注“車域無疆”,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