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圈降價成風的環境里,蔚來成了那個逆行者。近日,蔚來進行了新一階段的權益下調,大致要干成兩件事情:
1、新購車用戶換電權益調整:家用充電樁將調整為付費購買安裝,且每月免費換電次數統一調整為4次(原為免費充電樁+免費換電4次或不要充電樁+免費換電6次);
2、駕駛輔助功能NOP+收費政策:7月1日起開啟380元/月的訂閱付費模式,部分滿足要求的車型可獲得兩年的免費使用權(原測試用戶免費試用的測試版到期結束)。
(資料圖片)
從這兩項權益調整來看,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促使了蔚來此次“逆行”:
其一,蔚來急需強有力的促銷政策來刺激銷量,此舉無異于“漲價逼單”。畢竟李斌自己都說了“從現在到年底阿爾卑斯發布的大半年間,如果我們還是每個月1萬輛(的銷量),我和力洪都要找工作去了。”
而此次下調的權益按照蔚來的收費體系來算,相當于在期限之后購買蔚來汽車的消費者損失了價值2-3萬元的權益。
其二,通過降權益和NOP+訂閱來開源節流,緩解蔚來的資金壓力。以服務為賣點的蔚來通過降權益來換取銷量,不知是否是“違背祖宗的決定”,但訂閱制的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功能著實把不少車友看不會了。
當然,李斌有他的想法:用戶不用一直訂閱、根據自己的需求按月訂閱會比買斷收費更加靈活。表面上看確實在為用戶的錢包著想,但是總感覺有點不對。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座椅通風和座椅加熱功能是不是也要按季度訂閱?反正也不是一直用得上。
汽車這種對于消費者來說依然算是大宗消費的商品,搞功能訂閱合理嗎?
2018年錘子堅果Pro 2發布會上,有“行業冥燈”之稱的羅永浩說:“做手機真賺不到幾個錢,只是為了交個朋友。”
隨后,羅永浩拿出了新機配套的硅膠手機殼,“(手機殼)雖然賣29元,但是實際成本才不到10元,所以這個是賺錢的。”
羅老師雖然暫時沒有染指造車(不過據說人家有這方面意愿),但有一個同樣顛覆了行業的牛人——馬斯克也曾說出類似的話。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在國內某社交平臺發文稱,“大型傳統汽車制造商,賣車的利潤率極低,甚至已經是零利潤。”
對于汽車廠商來說,賣車可能賺不到幾個錢,甚至還有蔚來等新勢力目前虧錢賣車的例子。賣車只是為了交個朋友,之后的一些增值產品或服務才是贏利點,而功能訂閱就是其中之一。
相較于原先汽車的一錘子買賣模式而言,功能訂閱能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和更高的利潤。
去年第四季度,FSD(完全自動駕駛選裝包)給特斯拉帶來了3.24億美元的收入。雖然這個數字相較于汽車總銷售帶來的243億美元微不足道,但該功能日后一旦鋪開,其收益將十分恐怖。
根據汽車廠商Stellantis的估計,到2030年前后,車輛的訂閱制付費將為企業帶來高達230億美元的巨額收入,這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都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對于廠家來說,功能訂閱減少了一些個性化訂單,大規模生產可以降低成本。
之前,寶馬“座椅加熱功能”訂閱引起了熱議,不少消費者吐槽硬件都已經安裝在車里了,自己卻還要為此訂閱付費,座椅是熱了,心卻涼了。
座椅加熱成本高嗎?基本上就是加一根加熱絲和一根保險絲的事情,但為此卻要多開一條生產線的話,成本確實提升了。這也是為什么之前許多車型動不動就五六款不同配置,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尤其是新能源車型,往往只有兩三種配置。
根據黑暗森林法則,一旦某個文明被發現,它必定會被其它文明打擊,因為它們之間無法得知對方是善意還是惡意。
消費者和廠家之間也存在著相同的法則,信息差導致彼此不信任,尤其是處于弱勢的消費者。
車主很難相信自己的購車價里不包含實現該訂閱功能的硬件成本,既然如此,自己還要再為使用權付費,總感覺哪里不對勁。就像是住在自己買的房子里,但開發商和你說上廁所需要包月付費。
除此之外,車輛部件損壞的維修也容易產生糾紛。
以上文寶馬加熱功能訂閱為例,如果座椅中加熱部件老化,導致座椅電動調節出了問題。這個情況下,我并不需要且我也從未訂閱過座椅加熱功能,那這部分維修費該誰出呢?
筆者還記得以前買完蘋果的產品,第一步就是“越獄”。那時的我還不能想明白為什么明明買了手機,卻還要為里面的軟件付錢,加之手頭也沒什么錢,“越獄”更有了底氣。
但現在,筆者沒有再“越獄”,也已經很少聽聞誰再去“越獄”。或許是版權意識的普及,以及軟件的豐富度提升,筆者愿意為軟件帶來的體驗買單。
但是同樣的道理不一定適用于汽車,畢竟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駕駛輔助等功能并不會為用戶體驗帶來質的升級,而且這些硬件成本已經包含在車價內。為此每個月都要花上幾百元錢,總覺得有些不值。
為更好的體驗買單可以,但是明著搶錢不行。汽車功能訂閱或許只是部分廠商的一廂情愿,接受度仍有待市場檢驗。
你會愿意為汽車功能訂閱付費嗎?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