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品牌是越來越“放飛自我”了。
(相關資料圖)
奇瑞新能源之夜活動上,又發布了一個全新的獨立新能源車品牌“iCAR”,這個新品牌的第一款車,將會是一臺純電硬派SUV。而另一款車在之前也曝光過,或會是一臺名為“iCAR- GT”的純電跑車。
看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場面似乎有點似曾相識?沒錯,比亞迪不久前發布全新品牌“仰望”的時候,首款車型U8也是一臺硬派電動SUV,而隨后登場的仰望U9則為純電超跑。
看來奇瑞和比亞迪是英雄所見略同,都想到一塊去了。
當然了,現在正如日中天的比亞迪會更敢想一些。即將推出的專業個性化品牌“F品牌”,首款新車SF也將會是一臺將搭載前后雙電機和三把差速鎖的電動硬派越野車。
如果再稍稍把日歷往回翻,埃安在去年底也發布了當時號稱“中國第一超跑”的Hyper SSR,以及號稱擁有全球量產車最低風阻系數0.197的Hyper GT。
差點忘了,哪吒最近也推出了號稱“人民的跑車”的雙門純電跑車哪吒GT,零百加速能進入“3秒俱樂部”;而去年發布的東風猛士M-Terrain也是一臺相當硬核的電動硬派越野車。
我相信大家都無法否認,不管是超跑還是硬派越野車,不管是燒油的還是電動的,放在整個汽車市場里面,都是只屬于少數人的玩物,而并非什么剛需家用車。尤其在現階段來講,一般新的電動車品牌是很難依靠賣這類型的車活下來的。
那為何現在這么多中國品牌都如此熱衷于推出各種電動超跑和高端硬派越野車呢,是他們真的都開始飄了嗎?
我倒也覺得未必。在我看來,或許主要有以下這三方面的考慮。
首先,超跑和硬派越野車至少在外形上,就很能吸引眼球,創造話題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這對于一個全新的品牌,或者希望提升形象的品牌來講,這的確是一條捷徑。
簡單舉個例子,或許你已經記不清十多年前吉利品牌曾經推出過那些車型了,但可能多數人都仍會記得,當年吉利曾經推出過一款跑車,名為“美人豹”。雖然現在已經無法得知當時賣出了多少輛美人豹,但至少它在那幾年充滿了爭議,讓吉利品牌被更多人認識。
說近一些的,蔚來成立之初,就是依靠EP9首先打響名堂的。這臺EP9在2017年就在紐北創下了6分45.9秒的圈速,讓蔚來品牌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最終能賣多少臺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么重要。但如果只是以為車企們只是為了制造話題帶來流量,那就未免也太小看他們了。
在我看來,第二個目的,是為了推進各種最新技術的研發和量產落地。
如果你稍微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前面羅列出來的那幾款跑車和硬派越野車,并不是個空殼子,都是相當“有料”的。
例如比亞迪仰望品牌的U8和U9,就是采用了比亞迪的“易四方”技術,首次在量產乘用車上采用四個輪邊電機的設計,能實現原地掉頭、精確控制單一車輪動力輸出等功能,的確讓人耳目一新。當然了,仰望U8上搭載的比亞迪首套增程式動力系統,也是一大看點。
又例如埃安的Hyper SSR,采用了埃安新研發的夸克電驅,實現了更小的體積更高的功率密度,再加上900V碳化硅等新技術,可以實現號稱零百加速只需1.9秒。為此,他們甚至還開發了使用全新配方的高性能輪胎。
其他的幾款車或多或少也都有類似的技術創新和亮點,大多都集中在三電系統方面,我就不一一羅列了。
雖然實際性能都還有待觀察和驗證,但至少這些車都已經在量產前夕,不再是停留于PPT上面的規劃了。
某程度上講,這種對新技術研發的狂熱和比拼,是值得鼓勵的,也是目前中國品牌能在新能源車領域走在前面的關鍵因素。
至于第三點,就是為日后的技術“下放”做準備了。
就如當年眾多國外品牌爭相參加如F1、WRC、勒芒24小時耐力賽等各種比賽一樣,奪冠以及品牌宣傳當然很重要,但透過比賽來驗證各項新技術、新材料并積累各種工程經驗,也是車企愿意巨額投入的重要原因。
現在車企研發這些新技術當然也是需要大量投入,所以量產的新車在價格上自然不會太親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成熟,成本是肯定能逐步降低的。到時候再把這些技術逐步下放到其他普通車型上,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以在燃油車時代,光是一臺能符合各種排放法規的大排量高功率發動機,就足已勸退國內各大廠商了,但來到電動化時代,各種技術瓶頸都被國內廠商逐步打破,才有了今天這種蓬勃的景象。
站在“看熱鬧不怕事大”的角度,我當然希望和鼓勵有更多的新鮮事物出現,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各位車企的掌門人不妨更理性一些,畢竟這是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的,尤其對新勢力品牌而言,試錯成本可能會更高。
最大的損失或許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和信任。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