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湖北省大力補貼汽車銷售,單車最高9萬元,原本21.68萬元的雪鐵龍C6共創版,變成12.68萬元。這可是一輛法系1.8T+8AT的中型轎車,到手價居然和比亞迪秦PLUS的中配一個價,而后者僅僅是個緊湊型。于是,人們蜂擁而至,很快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靠價格刺激消費,卓有成效,但也應該看到,這種立竿見影之舉,與“長治久安”多少有些矛盾。事實上,補貼是個雙面劍。若想建立健康的汽車消費市場,應該從生產、稅收、停車和交管等多方面入手,而不是單純刺激消費。
(資料圖片)
第一,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售價,才是“健康”之舉。
用財政撥款對消費進行補貼,在特點環境下,能產生積極作用,但絕不是長久之計。首先,財政撥款所消耗的資金,來源于稅收;其次,地方補貼額度太高,難免會形成地方保護效應。
歐美日等國暢銷車型的價格,大致相當于3-9個月的當地人均收入,與之相比,咱們的汽車售價偏高。即使不按全國人均年收入,只看冠軍上海,也不過7.96萬元??梢姡m度降低汽車售價,尤其是經濟型汽車的售價,對擴大消費是有利的。
對于汽車廠家來說,降低汽車售價最為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效率。這種事兒在美國汽車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近期是特斯拉,往遠說是福特T型,后者上市時賣850美元,通過提高效率,售價逐年下降,甚至曾下探至290-260美元。
亨利·福特的觀點是:浪費,意味著消費者要多花錢,為工廠的低效率買單。于是,他采用各種方式提高效率。比如,安裝活塞桿原本需3分鐘,但有一半時間是取件,福特先生便把工人分成2組,一組取件,一組安裝。結果,7個人一天能安裝2600只,在此之前是28人安裝175只。
效率提升,利潤隨之提升。緊接著,福特先生在1914年把工人的基本日薪提至5美元。同年福特旅行車售價490美元。也就是說,當咱們處于民國初年時,福特工人只需98個工作日的收入,就能買輛車。而在福特之前,美國汽車動輒上千美元,普通人日薪僅為2美元。
福特先生不是搞慈善,他的邏輯很簡單——讓工人的錢包鼓起來,有能力消費汽車,汽車制造商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靠降低稅收鼓勵消費,才是“健康”之舉。
無論汽車還是燃油,價格里都包含的稅。比如,您買一輛27萬元的汽車,車價其實是23萬,加上17%的稅,才是27萬。這還沒完,買車后首先要做的,是再繳一筆購置稅。去年為刺激消費,曾一度取消,但買車時那筆17%的稅,是逃不掉的。至于汽車在出廠前,汽車制造商的繳稅,聽說也有好幾種。此外,每次加油所繳的稅,貌似也不便宜,甚至有傳言說是46%,比如消費稅、增值稅、城市維護、教育費附加,等等,事實究竟如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稅收的作用之一是杠桿,既然不希望汽車工業下滑,盼望人們多買車,就該降稅,通過下調稅率,降低汽車價格和燃油價格,從而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
第三,靠良好停車環境提高買車愿望,才是“健康”之舉。
買車后要面臨停車問題,如果停車管理發展滯后的話,就會起到拖后腿的效果。也就是說,單純鼓勵大家買車,不做通盤考慮和全面發展,顯然是短視行為。事實上,許多城市停車難的問題,已經日趨顯露。在這個問題上,需要管理者有些作為:第一,新建建筑必須有足夠大的地下車庫,且必須向公眾開放;第二,推廣占道停車限時;第三,普及立體停車場。
比較新的建筑,大都建有地下車庫,但有些僅供內部使用,從而導致停車難。北京有座三甲醫院便是如此。自從地下車庫停止開放,每次就診,我們夫婦倆便都出動,一個陪老人看病,另一個開車圍醫院轉圈。
占道停車限時是我在國外看到的,我認為這個設定很合理,也挺人性化——去便利店買點兒東西、吃頓快餐,路邊停車特方便。不過,我國路邊停車沒有時間限制,只要免費,附近居民或上班者,就會把它當成長期停車場。
至于立體停車場,對于人口稠密且無地下車庫的地區來說,是最佳解決方案。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標準,將其模塊化,就像樂高玩具那樣,根據地塊形狀與面積,任意組合,可大可小,再配套較為優惠的管理與稅收,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并輔以交管部門的管理配合。只要做到這些,立體停車場將會以驚人速度復制,不僅有效解決市區停車難,同時能夠遏制隨意占道停車,有利于良好秩序的建立。
當然,消費者也需要改變一下觀念——買車之后付停車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私家車很舒服,既然有享受,就得有付出,挺合理。眼下的情景卻是,有人只想收獲、不愿付出——北京五環路內外有不少新建的住宅樓,一些人把社區周邊的道路當成停車場,從而節省每月四五百元的停車費。
第四,靠交通管理建立高效交通系統,才是“健康”之舉。
誰都希望買車之后,可以獲得便利,而不是舉步維艱。實現這一點,需要交管部門有所作為,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統。目前的情景是,1,過度依賴攝像頭;2,車速管理比較嚴格,其它管理相對薄弱。這兩點,都存在很大弊端,應該改變。
我國路上攝像頭的數量,恐怕是數一數二的,交通秩序卻連泰國都比不上。法國電影《的士速遞》的丹尼爾,道出緣由:警察只在固定地點測速。我國的攝像頭,同樣如此。熟悉的司機,很容易躲避。比如,有一次出差西藏日喀則,接待單位派車送我去貢嘎機場,只見司機狠踩油門,風馳電掣,220多公里的路,2個多小時就開到了??吹梦夷康煽诖?。因為,我自己曾16次從北京開車到西藏旅游,這段路很熟悉,按限速開,需要4個小時。
也就是說,看似嚴厲的攝像頭,其實只約束了一部分人。
在美國旅游時,發現路上的攝像頭很少,但多數駕駛者很規矩。這是因為,警察隨時可能出現,有的警察甚至駕駛民用車,混在車流里,見到違法者,就拉響警笛,將其拿下。如此看來,這種手段,比咱們的攝像頭,更有效。
建立高效交通系統的另一個法子,是注重路權。所謂路權,最基本的內容是汽車走機動車道、非機動車走非機動車道、行人走人行道。除此之外,還有轉彎車讓直行車、左側車讓右側車,等等。在我國最為常見的,是行人走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走機動車道,至于轉彎車與直行車搶行,更是極為普遍。凡此種種,使得我國交通秩序不佳,車速普遍偏低,不該有的擁堵時常出現。這些亂象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也會影響購車積極性。
疫情那3年,不斷聽到盼望“報復性消費”這句話,有些不理解。對于普通人來說,消費的總能力就那么多,只要不是生活必須,今兒因為某種原因沒消費,也就過去了,往回找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都是普通人,都背著房貸、育兒等沉重壓力,犯不著跟錢包過不去,不顧條件地瘋狂消費。唯有生活必須,比如柴米油鹽之類的,只要解除管制,就得迫不及待地把它們買回來。家庭汽車對于許多人來說算不上必需品,它是在解決溫飽之后,生活品質升級的用具。想讓更多的人掏錢買車,除了產品本身不斷升級,還得在生產、稅收、停車和交管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的汽車消費市場,從而獲得“長治久安”。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