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以來,多家大型央企國企通過不同的渠道發布聲明,稱被不法分子冒用名義、偽造授權文件,通過非法線上投資平臺,推出有其公司背景的理財APP,并提醒投資者務必警惕,謹慎區分。
這樣的“李鬼”,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今年1月份的時候,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便已發布過類似聲明。
為何“李鬼”們頻頻看上央企國企?一個重要原因是“李鬼”們希望讓央企國企背書,給投資者造成諸如“可獲得優質資源”“風險可控”“平臺和理財產品‘跑路’概率低”等假象,為自己“貼金”,以提高信任度。
(資料圖片)
根據國資委5月底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4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主要效益指標保持增長。其中,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262281.9億元,同比增長7.1%;利潤總額14388.1億元,同比增長15.1%。
另外,根據國資委此前公布的數據,2012年—2022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31萬億元增長到81萬億元,利潤總額從1.3萬億元增長到2.6萬億元;2022年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8%,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李鬼”們看上了老百姓手中的錢。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5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1.4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5364億元。
筆者注意到,雖然住戶存款扭轉了4月份的減少態勢,但同比仍是少增。業界認為,這背后或許意味著居民消費和投資理財的需求正在復蘇。
此外,存款利率不斷調整,老百姓手中的錢需要一個投資的渠道。“李鬼”們正是看中了居民的這種需求,通過假冒的平臺干違法之事。
筆者認為,需要各方合力,不能讓“李鬼”們有可乘之機。
從監管的角度看,需要多部門加強聯動,形成監管合力。一方面要堅決打擊“李鬼”,讓他們無處藏身;另一方面,要通過多個途徑、采取多種方式加大防范宣傳力度,不斷提升群眾的防騙意識,讓“李鬼”們無所遁形。
從央企國企角度看,一方面,針對發現的“李鬼”,要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以維護自身的權益;另一方面,要及時通過官方渠道,在顯著位置做好提示工作。此外,還可以建立舉報機制,讓群眾對詐騙行為進行舉報。
從投資者角度看,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投資者觀念,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不要被眼前的高收益迷了眼,遇到把握不準的情況,要及時向相關部門、機構或企業咨詢,以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另一方面,遇到“李鬼”一定要及時向公安機關、監管部門舉報,不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