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通訊員 劉殿如 王薇 本報記者 王瀟雨
6月4日凌晨,神舟醫療救護隊在戈壁深處待命,將在這里迎接結束6個月太空之旅的3名航天員“回家”。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拖曳著紅白相間的降落傘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神舟醫療救護隊迅速趕到現場,展開現場應急救護準備。
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主任顧建文介紹,從2003年神舟五號任務,到2023年神舟十五號返回艙安全落地,20年來,該中心堅守在著陸場醫療保障第一線,參加了所有任務的綜合演練。每次執行任務都從該中心的特種病科、骨科、普外科、心血管內科、胸外科、神經外科、呼吸消化科等10多個學科抽調精兵強將,組成神舟醫療救護隊。20年間,先后派出2700多人次、40多個醫療救護隊備勤值守,確保航天員返回著陸后生命安全。
20年前,神舟五號發射,這是我國首次實施載人發射,也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航天醫療救護。醫療隊經過多次演練,構建了一整套醫療救護程序,將一架直升機改裝為空中ICU(重癥監護病房),配裝數百臺便攜急救器材,相當于把國內最高水平的ICU搬到了著陸場。航天救護的前提是找到航天疾病的致傷機理。為此,全軍成立第一個“特種病醫學中心”,醫療專家岳茂興帶領團隊冒著中毒危險,在實驗室里待了3天3夜,用推進劑做染毒試驗,終于獲得了航天疾病致傷機理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航天特種疾病研究與救治的空白。
神舟七號載人返回任務選擇在黃昏,隨著天色漸暗,醫療保障難度加大。醫療救護隊數十次挺進草原,熟悉地形地貌、豐富藥品配置、完善救治方案,建立適用于夜間環境的醫療操作規程,采取“一機盯一人”的辦法,按照救護程序展開演練,茫茫大草原留下了隊員們協同演練的身影。
針對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冬季和夜間返回特點,醫療救護隊加強航天員在軌期間傷病預測和著陸后急性病研判,建立健全著陸場醫療救護保障實施方案。為解決低溫環境下的醫療救護難題,醫療救護隊更新補充多種急救藥品,配備相關急救醫療設備;設計論證一體化攜行平臺,探索寒區保障模式。為保證在低溫條件下順利實施救治,隊員們在零下18℃的冬夜進行戶外實測,采集液體溫度變化數據,繪制溫度變化對輸液影響曲線,研究改進增溫保溫措施,取得最佳效果。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這里地質條件復雜,飛船返回一旦落在山嶺、湖泊、梭梭林,搜救直升機無法降落,車輛無法通行時,醫療隊員必須攜帶急救設備負重在沙漠、山地中奔跑,在最短時間內展開緊急救治。夏日戈壁驕陽似火,風沙彌漫,隊員們練體力、練臂力、練耐力……直升機索降訓練中,特勤診療科主任譚榮率先從15米高處成功索降,12名救護隊員緊隨其后,全部參與空地協同搜救訓練、全系統全流程綜合演練。
神舟十四號醫療救護保障任務長達8個月,隊員們遠離家人,奔赴大漠深處,每天迎著朝霞奔赴集結地,明月高懸時才返回駐地,堅守在醫療救護第一線。
“航天員健康平安返航,是對醫療隊最大的褒獎……”聽到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的報告,看到航天員安全出艙時,該中心黨委書記沈斌激動地說,醫療救護隊是一支“備而不用”的隊伍,守好醫療救護最后一道防線,必須始終保持打得出全時待戰、沖得上隨時能戰的狀態,為航天員撐起生命安全“保護傘”。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