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蘇軾主政潁州之初,當地官員為解決京城開封一帶的水患,正著手開挖“八丈溝”,工程體量巨大。蘇軾提議暫緩推進,自己馬不停蹄趕赴現場勘察。通過縝密考察和會商,他發現開挖八丈溝不僅不能消除水患,還可能導致淮河倒灌。于是接連上書朝廷,最終終止了這項費而不惠的治水工程。
這則歷史故事催人深思。蘇軾一生曾在多地主政,為后人留下諸多調查研究的案例。他通過實地調研,摸清民情、把準民意,叫停了潁州“八丈溝”、揚州“萬花會”等勞民傷財的工程、項目,辦成了許多造福百姓、澤被后世的實事,如疏浚杭州西湖、解決徐州水患……往事越千年,這些寫在紙上、留在地上的實踐經歷都啟迪我們:調查研究要下足“實”功夫、務求“實”效果。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黨員干部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做好調查研究,關鍵是要深入實際、吃透實情,據實據真做出正確的分析研究、科學的決策判斷。應當看到,在信息手段越來越豐富、便捷的今天,少數黨員干部滿足于借助“二手材料”來把握“一線情況”,習慣于沿襲既有結論來代替自己的思考判斷。這樣“吃梨子”,難免會得出錯誤的認知,犯下“開挖八丈溝”之類的錯誤。
下足調查研究“實”功夫,需要身到心入“察實情”。“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發現、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而要找準問題、吃透問題,應當在思想意識上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在工作方法上改進調研方式、善于換位思考,在工作作風上刪繁就簡、深入群眾。真正深入基層一線、走近普通干群,不少在辦公室里求解無門的“問題”,往往就會找到破解的“辦法”。
下足調查研究“實”功夫,更要緊盯問題“出實招”。顧名思義,“調查研究”意味著既調查清楚矛盾問題,又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并將其付諸實施。“出實招”要求黨員干部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深化研究,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努力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實際、符合客觀規律,切實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對策建議大而化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下足調查研究“實”功夫,還要抓鐵有痕“求實效”。解決問題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最終目標,解決的實際效果決定了這一閉環能否最終閉合。如果說調查研究發現問題主要靠“腳力”和“眼力”,分析問題主要靠“腦力”,最終解決問題就要靠“執行力”。因此,在調查研究中應堅持“問效于民”,問一問政策舉措執行的具體成果、基層群眾的實際“體感”,并將其作為衡量檢視整改、推動發展實效的重要標尺。
調查研究關鍵在“實”,難點也在“實”。當前,主題教育正深入開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進鄉村社區、進廠礦企業、進學校院所,解群眾之盼、解改革之難、解發展之需,大興務實之風,努力將調查研究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調查研究實些、再實些,全省各項事業發展就能更快些、更好些。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