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據官方消息,由奧迪環境基金會、歐盟贊助的“農村地區發展聯合行動(LEADER*)”和其他機構共同出資發起的“C02-regio”可行性研究項目已正式完成,今年5月啟,C02-regio氣候辦公室將開始實施首批獲得氣候認證的保護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由來自魏恩施蒂芬應用技術大學(Weihenstephan-Triesdor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科學家們花費兩年時間,在英戈爾施塔特與奧格斯堡之間的地區,研究了沼澤、森林與腐質土壤對溫室氣體的抵消能力,基于形成腐質土壤、再造林、農林復合經營(同一塊土地上集合林業與農業或畜牧業)、生產生物炭和保護泥炭地等多種措施,通過溫室氣體減排效果認證評估了其經濟可行性,并對當地農場制定了相應的土地利用替代措施以及由此獲得補償的方式。
“各項措施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比如,每公頃腐質土壤的形成每年可吸收多達兩噸的碳當量,每公頃再造林則可抵消5至19噸的碳當量,”研究項目負責人兼植被生態學家教授Matthias Dr?sler博士表示,“而每公頃泥炭地每年可抵消10至50噸,減碳優勢最為顯著。”
“我們的目標是在推廣氣候保護行動、頒發溫室氣體減排證書,和所有致力于氣候保護的群體之間建立一個價值循環。”C02-regio項目經理Jonas Galdirs表示,該項目的價值在于,加速推動農場管理向保護土壤價值的濕地管理轉型。
此外,該研究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總結了如何利用經過再潤濕處理的土地,使其具有生態和經濟效益。土地一旦經過再潤濕就無法開展過去傳統的農業活動,但是在特定條件下仍有新的方式再次利用土地,比如安裝光伏系統、開展濕地農業和畜牧業、培育特殊的草狀沼澤植物(濕地培育)等。
同時,研究區域內生長的生物質還可以生產生物炭。“熱解法改變了燃煤發電廠的運行方式,”Jonas Galdirs解釋道,“我們不再燃燒煤這種已在地球上存在數百萬年的碳水化合物,而是將植物碳化,使其變成長期的溫室氣體庫。”將生物炭和建筑材料(對氣候有益的混凝土)混合后,可以充當永久碳匯或城市樹木生長的基質。基于這項研究,位于多瑙沼澤的熱解廠除了能獲得氣候認證,還可在大約五到十年里收回成本。
本月,CO2-regio氣候辦公室將正式啟動,得益于奧迪環境基金會的資助,首個項目即將在多瑙沼澤啟動,占地面積約四公頃。“我們相信泥炭地保護是值得的,這一行動將為減少地區碳足跡做出重要貢獻。”奧迪環境基金會董事總經理Rüdiger Recknagel表示。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