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運河全程貫通730周年之際,我駕駛著一輛17年的途安,從北京出發,沿運河南行,最終抵達杭州。本文記錄的第一天的行程,內容是途經香河、河西務、武清、天津、楊柳青、靜海、青縣、滄州,最終抵達泊頭的經歷。
早上7點多,來到清朝時人們南下登船的地方——通州。上文說到,此處是通惠河與北運河會合的地方,也是北運河的起點,這里有個標志:京杭大運河北起點。對岸是上篇游記中提到的大光樓。
(資料圖)
通州這一帶的運河沿岸,建起了運河文化旅游景區、通州運河公園、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從北往南延續大概9公里。其中,最有歷史價值的,是那座具有悠久歷史的燃燈塔。
在清朝的一幅畫作中,也表現出了燃燈塔,以及它身邊的通州城門與城墻。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即使出了城,街上依舊很熱鬧,有許多人正在從船上卸貨——估計是從南方運來的糧食。
上圖雖然是清朝的作品,但明朝應該也差不多。唯有元朝,通惠河不經過通州市區,而是在它的南側,直奔張家灣,在李二寺匯入北運河。所以說,元明清三代,南方來的船能進入北京城的,只有元朝。明與清都只能到通州,因為北運河與通惠河之間有壩,船過不來。
張家灣距離通州市區并不遠,大概10公里,快到張家灣鎮時,首先經過磚廠村和皇木廠村,前者以前有座碼頭,專門用于卸磚,后者位于通惠河故道和北運河故道的夾角處,至今還保存著一小段老河道。
張家灣鎮旁邊的蕭太后河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橋:運通橋。橋頭是新建的仿古城墻。在郭守敬設計通惠河之前300年,這里就曾是一條漕運通道。
離開張家灣,往東走7公里,回到如今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分為7段: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和江南運河。其中,北京到通州是通惠河,通州到天津是北運河,天津到德州是南運河,德州到臺兒莊是魯運河,臺兒莊到淮陰是中運河,淮陰到長江是里運河,長江到杭州是江南運河。
沿著北運河,走了40多公里,來到河西務的土城村。所謂務,指的是收稅的關卡。這個土城村,是河西務的遺址所在地。在北運河沿線,除了河西務,還有糶糧務、孫家務、黃家務、安家務、定子務,等等。
在土城村里走了一圈,沒有看到歷史遺跡,村旁的北運河,倒是很規整。
再往前是武清區。運河流經市區的一段,兩岸都是步道與綠地,環境很好。
武清之后,又走了大概1個小時,進入天津市區。剛進市區的地方,河畔有座北洋園,是北洋大學堂的舊址。這是清朝末期,由盛宣懷創建的西式學堂,據說是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如今天津大學的前身。
過了北洋園,往前2公里,是天津市區的三岔河口,下圖右側是北運河,左側是南運河,也就是說,京杭大運河在這兒拐了個彎。不拐彎直接走的話,是海河,往東60公里,在塘沽進入渤海。
天津最早叫直沽,元朝改名海津,明朝改名天津。當時只是個衛所,分為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清朝才升為天津府。所謂天津,意思是皇上打這兒過——天子由津的渡口。
三岔河口的東岸,有座金剛公園,此處最早是榮祿為迎接慈禧太后來天津閱兵而建的行宮,但慈禧沒來,于是改為直隸總督府。
金剛公園附近有座教堂——望海樓教堂,此地最早是座道觀,道觀旁邊是海河樓,同治年間改建成教堂,著名的“天津教案”就是在這兒發生的。
望海樓教堂斜對面,河的另一側,是古文化街。這是一條仿古街,80年代中期建的。以文房四寶、手工藝品為主,當地的特色,比如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自然不會缺席。
街上的中心地段,是天后宮,始建于元朝。天后就是著名的媽祖,傳說她是北宋時的福建人,叫林默,經常救助遇險船舶,被后人敬為女神,媽祖廟在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比較多,北方較為少見。
從三岔河口開始,告別北運河,開始沿著南運河,繼續行駛。
行駛20公里之后,途經楊柳青鎮,此地在北宋時叫“柳口”,傳說乾隆看到兩岸楊柳而改名,鎮內有座石家大院,是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
楊柳青之后,南運河的大方向是朝南,中途有一小段還匯入子牙河,但不久又重新獨立出來。
有很長的一段,沿河路是土路,河兩岸的多數地方都很安靜。
走了1個多小時,來到九宣閘。清末時,此處開挖了一條馬廠減河,在南運河與馬廠減河的分界處,建起水閘,開始是想灌溉,后來演變為分泄南運河的洪水。
清朝所建的九宣閘基礎,至今仍在使用中。建閘時,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寫了一篇“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此碑保存完好,字跡非常清晰。
抵達九宣閘之前,儀表盤亮起紅燈,提醒我該加油了。只不過在很長的一段,都是沿著土路走,根本沒看見加油站。當然,我絲毫不擔心,因為亮燈之后,這輛車起碼還能走50公里。這不,剛過九宣閘,一連串看到好幾座加油站,花上幾分鐘把油加滿,又能開至少600公里。這便是我對電動車毫無興趣的原因。我買車是為了自駕游,平時生活中極少用,所以,電動車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我的需求。
比如,今年2月陪家人去北戴河度周末,8點50分從家出發,12點10分抵達北戴河市中心(下圖),全程3小時20分鐘,里程如此之短,根本用不著休息,也用不著加油,因為一箱油剛好可以跑來回。這種便利,別說電動車了,您就是坐高速火車,也無法媲美,除非您家離火車站特近。我算過,從我家到火車站再到北戴河,全程至少5個半小時。
過了九宣閘,進入滄州地界。滄州段運河始于隋煬帝時期,當時叫御河或衛河。20世紀50年代,天津始發的貨船,還能沿南運河行駛,年通行300多天,到了70年代才停航。
沿運河走了70多公里,進入滄州市區,運河從北往南,穿越市中心。河畔有座清風樓,頗為醒目。它始建于晉代,以后歷代都曾有過修建,現存的樓是90年代的仿古建筑。
清風樓往東不遠處,是一座清真寺,叫北大寺,號稱當地四大清真寺之一。出市區后不久,在捷地鄉,又看見一座清真寺。事實上,沿著運河走,時不時就能遇到清真寺,一路上看到不少。
從滄州市區到捷地鄉,這一段的運河有好幾個看點,比如剛出城有個運河灣公園,因為這一段的運河很像希臘字母歐米伽——類似造型沿途有許多個,目的是為了降低坡度,就像盤山公路那樣。隨后還有座王希魯閘,它雖然不是古跡,但造型古色古香。
在捷地鄉,還有座分洪閘,作用與九宣閘相同,也是分泄洪水,最早在明朝就有了。
分洪閘附近有座御碑苑——乾隆帝曾三次來到這里視察治水工程,如今已經成為旅游景點,環境不錯,很安靜,旁邊的運河也挺漂亮。
過了捷地鄉,天漸漸黑了,于是,我離開運河,沿著運河東側不遠處的320省道,往南走了20多公里,于晚上8點半抵達泊頭,住宿。
下篇游記:如您用電腦或平板電腦閱讀,點擊下圖可直接進入。
第二天,離開泊頭,繼續往南,過德州后不遠處的四女寺,是南運河的終點。接著,沿衛運河走到臨清,再沿魯運河走到聊城。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