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前的汽車圈,“技術”還是合資車脫不下的長衫,“價格”還是合資車下不來的高臺。轉眼,一切都變了。東風系集體“大甩賣”,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東風日產、東風風神、東風標致等紛紛降價,就連一直“賣不出去”的雪鐵龍C6也變得炙手可熱。
原價22萬的雪鐵龍C6,補貼9萬后,只要12萬出頭就能拿下。有網友調侃:12萬的C6,就算開掉一個車轱轆,那也是怨我螺絲沒扭緊。更刺激的是,豪華品牌奔馳也開始“自降身價”,奔馳C級一下就降了11萬,直接打破了以往的價格“壁壘”。
這波“價格戰”在湖北打響第一槍,隨后“戰火”迅速蔓延,引發“鯰魚效應”,越來越多合資車企也不再“端著”。但這樣“掀桌級”的補貼,對合資車企而言堪稱“自殺式降價”。到底是誰讓合資車企脫下“長衫”,走下“高臺”?合資“底褲”還剩多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主品牌先“開降”,合資車還敢“端著”嗎?
這波“降價潮”愈演愈烈,合資車企赤膊上陣,刀刀見血。而最初拉響“價格戰”警報的,其實是自主品牌。2023年年初,特斯拉冷不丁來了一波降價,自主品牌紛紛應戰,新能源車企更是積極——AITO問界成為國內首個“應戰”的自主新能源汽車,最大幅度達到3萬;小鵬、零跑、埃安等緊隨其后,率先在國內引發了價格“內卷”,讓燃油車主導的合資品牌“瑟瑟發抖”。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2年,國內燃油車零售1486.8萬輛,同比減少230.2萬輛。進入2023年后,1月份國內傳統燃油車銷量僅為90.4萬臺,比去年同期減少73.2萬輛,同比下降44.8%。如今,在自主品牌的市場擠壓之下,如果合資車再繼續“端著”,不僅2023年的銷量目標完成無望,恐怕連“存活”都是問題。生死存亡之際,“價格刺激”正是最直接也是最快的一種方式。
“國六B時代”倒計時,合資車“清倉”迫在眉睫?
今年7月起,被稱為最嚴苛排放標準的“國六B”將正式實施。這意味著,屆時國六A排放標準的車型將無法順利上牌,消費者也會把選車的目光放在國六B車型上。于合資車企而言,低迷的銷量讓國六A車型大量積壓,唯有盡快降價清倉,才能降低“血虧”的幾率。
2月,燃油車銷量集體“春困”也是此次“價格戰”的導火索之一。根據乘聯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138.9萬輛,同比增長10.3%,環比增長7.4%。實際上,這波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其實是新能源汽車,燃油車依舊萎靡,其中大多合資品牌都處于負增長狀態。
“爆倉”的國六A車型,持續萎靡的銷量……都讓合資車不得不走上降價“清倉”之路。
新能源步步“緊逼”,合資車還要“守舊”到何時?
東風系的“價格戰”雖引得眾多合資車“大吐血”,不過這于新能源自主品牌依然是“小場面”,如理想、蔚來“明牌”不會跟風降價,哪吒、零跑、騰勢則官宣“保價”。不過,蔚來“嘴很硬,身體卻很誠實”——老款“886”在2月通過系列政策變相降價清庫存,最高省近10萬元。
合資車企則不同,過度依賴于“過去的”燃油技術,新能源布局緩慢乏力,大肆降價成為了它們目前生存的一根“救命稻草”。來勢洶洶的“價格戰”看似突然,實則也是燃油領域與新能源領域的“碰撞”結果,而這僅僅是行業大洗牌的開始,Tako想,對于這波價格戰,“刺刀見紅”并不是最關鍵的,長久的“活下去”才是第一要義。
當然,不管行業和各家車企如何玩“星球大戰”,對于我們廣大消費者而言,此時都是可以“坐享漁翁之利”的受益者。不過,即便有些汽車已經“5折”銷售,大家也不能只圖便宜,畢竟“3個車輪”的雪鐵龍肯定是上不了路。關注自己的實際需求,考慮使用體驗,不要因價格“上頭”,才能薅到高質量的“羊毛”。
“價格戰”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政府救市”也只能救得了一時,“卷”上天的自主品牌讓合資車不得不脫下“長衫”,走下“高臺”。而汽車市場的生存之計,從來都不是價格“屠殺”,如果合資車企再不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恐怕即便是“血流成河”,也難以避免被市場淘汰。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