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蔓延、原材料漲價、“缺芯”等多重壓力下,2022年車市加速分化,許多車企沒能挺過寒冬。知往鑒今,車訊網特別推出“2022失意車企”系列報道,本篇開始,我們將聚焦自主車企,首先回顧的是江鈴控股-陸風汽車和威馬汽車。
如果不是“破產審查案件”被法院駁回,恐怕陸風已經很難再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11月21日,江鈴控股新增破產審查案件,申請人為上海德梅柯汽車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就在一天之后,南昌市法院發布民事裁定書,對該破產清算申請不予受理。對此江鈴控股內部人士回應,目前各項工作開展順利,還不到破產的地步。
(相關資料圖)
成立于2004年的江鈴控股,最初由江鈴汽車和長安汽車共同持股,旗下乘用車品牌為陸風,與主流的中外合資不同,江鈴控股是首家兩由兩家國內企業合作建立的車企。
作為一家以SUV為主營業務的乘用車生產企業,陸風旗下有榮曜、逍遙、X5、X7等多款車型,在SUV火熱的年代部分車型也賣的風生水起,但由于設計能力等的欠缺,陸風也曾走過不少自主品牌走過的老路——抄襲,X7曾因抄襲極光鬧得沸沸揚揚,捷豹路虎以此起訴,2019年在朝陽區法院判定陸風敗訴后,陸風提起上訴,2021年該案塵埃落定,終審維持原判,陸風構成著作權侵權和不正當競爭。
銷量方面,2019年1-7月,陸風汽車銷量同比下滑21.1%至15.7萬輛,此后便沒有公布過產銷量數據。
筆者曾赴陸風4S店探訪,“我們的車不在北京賣了,排放不達標。”銷售人員告訴筆者,除了最后上市的榮耀,陸風所有的車都是國五標準,這也注定了它將被淘汰。
當然,陸風也曾進行過“自救”,2019年引入造車新勢力愛馳投資,與長安、愛馳三方簽署合資合作協議,重整江鈴控股,愛馳獲得生產資質,看似共贏,但并沒有扭轉敗局,2020年后江鈴控股傳來停工停產、降薪等消息,2021年愛馳退場,其所占股份由國有資本接盤。
從天眼查的股權穿透圖來看,江鈴控股擁有六家全資子公司,除了南昌陸風汽車營銷有限公司外,其余五家都已注銷,考慮到陸風車型均已停售,目前的江鈴控股完全可以用“空殼”來形容。
上市受阻、高管離職、全員降薪,再加上被法院凍結7652萬資金,與吉利的侵權案又一審敗訴,此刻的威馬可以說是負面不斷,屋漏偏逢連夜雨。
威馬成立于2015年,作為最早的一批造車新勢力,相比于不少“門外漢”,其團隊大多科班出身,不同于蔚來等布局高端,威馬推出的EX5、EX6等價格親民,完成度高,在當時昂貴的新能源價格下性價比突出,2019年銷量一度位列造車新勢力第二位。
好景不長,2020年10月,威馬接連發生多起自燃事件,福建兩輛威馬相繼自燃,隨后一輛EX5在北京發生爆炸,事故造成車輛完全損毀。為了解決電池安全問題,此后威馬召回了1282輛存在隱患的車型,但這一問題似乎并沒有解決,2021年12月又曝出4天內發生3起自燃。
如果說頻繁自燃是導火索,那么隨后的“鎖電”便徹底引發了信任危機,多位威馬車主發現在前往4S店保養后,出現了付費充電的度數和車機顯示的度數不一致的情況。
隨后威馬“鎖電”曝光,一方面以大容量電池、長續航作為賣點,另一方面則通過“免費檢查+京東卡”對車輛進行“鎖電”,威馬的“神操作”不僅沒能挽回用戶,還走向了口碑崩壞,更有車主稱“200塊就把我給騙了” 。
交付量持續下跌,逐漸的,威馬掉隊了,跌出了新勢力前十,EX5和W6 11月銷量更是只有6輛和1輛,對此,威馬汽車CEO沈暉回應不是賣不動,而是踩了“剎車”,“銷量排行榜就是虧損排行榜,賣得多虧得多,新勢力以虧損來沖銷量的模式肯定有是問題的,包括威馬。”且不說是不是辯解,但越賣越虧確實是事實。
威馬真的沒錢嗎?據相關數據顯示,威馬從A輪到D輪融資總共融到了約315億元,比蔚小理上市前的融資高出一截,但融的多虧的也不少,根據招股書顯示,威馬在2019年至2021年虧了約174億,錢少了自然要節流,裁員降薪并不奇怪,多家門店也被傳出關閉的消息。
但錢終歸不是靠省出來的,在蔚來、理想、小鵬、零跑相繼上市后,威馬也在尋求跟進,但去年6月向港交所遞交的IPO申請至今沒有后續,而如果拿不到錢,遲早會面臨資金斷裂的后果,被Apollo出行收購也許是為數不多的自救辦法,新勢力寒冬這個形容詞用在現如今的威馬身上再貼切不過。(車訊網 王憶斐發自北京)
相關閱讀:
《2022失意車企對對碰:悅達起亞掙扎、廣汽菲克破產》
《2022失意車企對對碰:廣汽謳歌折戟、斯柯達神傷》
《2022失意車企對對碰:寶沃二度離場、觀致好牌錯打》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浙ICP備2022016517號-4 聯系郵箱:514 676 113@qq.com